2、栀子女(第5/6页)

“那就不要走到外廊去啊。”

“可是,他还是会醒过来呀。”

据说当寿水醒了,就算不走到外廊去,那女子不知何时就会坐在寿水枕畔,以袖掩口,俯视着他。

“其他和尚知道这件事吗?”

“好像都不知道。看来他还没有跟别人说。”

“明白了。也就是说,此事持续了七天。”

“不,我估计昨晚也是一样,所以应该是持续八天了。”

“你跟寿水什么时候见的面?”

“昨天白天。”

“噢。”

“他知道我和你的交情,说是可以的话,希望在这事还没闹开之前请你帮帮忙。”

“但是,我行不行还不知道呢。”

“嘿,难道还有你晴明办不成的事吗?”

“咳,去看看吧。”

“你肯去呀?太感谢啦。”

“我想看看那女子的脸。”

“对啦,我想起来了……”

“什么事?”

“哎,第七天的晚上,那个晚上与平时有些不同。”

“怎么不同?”

“哎,等等……”

博雅右手伸入怀中,取出一张纸片。

“请看这个。”

说着,把纸片递给晴明。

纸片上有字。

“咦,这不是和歌吗?”

晴明的目光落在纸片上。

无耳山得无口花,心事初来无人识。

“大概是《古今和歌集》里的和歌吧。”

晴明微带醉意地说。

“一点不错。好厉害呀,晴明!实在是高。”

博雅的声音大了起来。

“作过一两首和歌的人,这点东西大概都知道。”

“我之前可是不知道哩。”

“你这样子就挺好。”

“你是在嘲笑我吧?”

说着,博雅将最后剩下的酒一饮而尽。

“这首和歌跟那女子有什么关系?”

“哦,是第七个晚上的事吧。寿水这家伙,把灯放在枕边,躺着读《古今和歌集》。好像是打算尽量挺着不入睡,挺不过才睡。这样就不会半夜醒了。”

“哈哈。”

“但是,还是不成。半夜还是醒了。一留神,发现那女子就坐在枕边,《古今和歌集》正翻到有这首和歌的地方。”

“噢。”

“说是那女子用左手指着这首和歌。”

“然后……”

“然后就没有了。寿水望向和歌时,那女子便悄然消失了。”

“有意思。”

晴明饶有兴趣地喃喃道。

“光是有趣倒好,这还挺危险吧?”

“我不是说过,危险不危险还不知道吗?总之,先得读懂这首和歌,因为那女子指着它。”

“唉,我看不出什么名堂。”

博雅的目光也投向晴明手中的纸片。

我想弄到耳成山的无口花(栀子花)。如果用它染色,则无耳无口,自己的恋情既不会被人听见、也不会生出流言飞语……

和歌大意如此。

博雅也明白和歌的意思。

意思是明白了,但问题在于,那女子为何要指着它呢?

这首和歌作者不详。

“女子没有嘴巴,和这里的无口花(栀子花)应该有关联。”

博雅说道,但是,再往下就不明所以了。

“你有什么头绪吗,晴明?”

“好像摸到一点门道了……”

“哦?”

“总之,还是先到妙安寺走一趟吧。”

“好。什么时候动身?”

“今晚就行。”

“今晚?”

“嗯。”

晴明点点头。

“行啊。”

“好。”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夜间寒气侵人。

庭院的花木丛中,晴明和博雅在月色下静静地等待着。

夜半三更,该是那女子出现的时候了。

空中悬挂着一轮满月。满月的光辉自西面斜照,月色如水。

月光也照在僧房的外廊内,即两人藏身的花木丛的正对面。

“是时候了吧?”

“嗯。”

晴明只是低声应了一下,若无其事地扫视一遍月晖下的庭院。

刷拉刷拉,潮湿的风吹动庭院的树木。

“噢……”

晴明探头去嗅吹过的风,叫出声来。

“怎么啦?”

“这风……”

晴明小声说。

“风怎么了?”

“马上要进入梅雨季节了啊。”

晴明轻声回答。

此时,一直注视着僧房的博雅突然紧张起来。

“门开了。”

“嗯。”

晴明点点头。

僧房的房门开了,寿水从里面走出来。

“看那女人!”

晴明提醒博雅。

果然,外廊内出现了一个蹲着的影子。

晴明说的没错,那正是他们听说过的、身上穿着纱罗单衣的女子。

寿水和她相对无言。

“出去吧。”

晴明低声对博雅道,然后从草众中现身,穿过庭院向外廊走去。博雅紧随其后。

穿过庭院来到外廊边上,晴明止住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