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 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第13/39页)

Hans of Iceland ),巴尔扎克的《驴皮记》(The Wild Ass's Skin )和《塞拉菲达》(Seraphita )与《路易·朗贝尔》(Louis Lamberre )中都多少运用了超自然主义。不过归根结底,这些作品始终是对人性的讨论,因此其中的超自然元素略显无力且欠缺真实感,与暗影艺术家笔下真正的恐怖大相径庭。直到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出现才使得法国恐怖文学呈现出真正可信的虚幻世界之感,他对鬼怪元素的精通在文中随处可见——虽然他并未在文中一直使用这些元素,但对它们的运用手段却使其具有相当的深度与真实性。其短篇小说如《化身》《木乃伊的脚》与《克拉利蒙》均展示了各种令人入迷、使人痛楚、并有时令人惊恐的禁忌幽会,而《克利奥佩特拉的一夜》中所描述的埃及景观更是充满了高度浓缩的表现力——戈蒂耶在对埃及人神秘的生活方式与宏伟的建筑的描写中,完美地捕捉了那古老沉重的国度最深处的精华,并以令人难忘之笔刻画了地下墓穴中的不朽恐惧——千万具填满香料的干尸毫无生气的眼睛在漆黑的洞穴中永世仰望着,好似时刻等待着来自未知的召唤。古斯塔夫·福楼拜则在《圣安东尼受试探》中以幻想之狂欢巧妙地延续了戈蒂耶的传统,若不是其对现实主义的偏好,他很可能称得上是一位编织恐惧的大师。后来文坛的趋向开始分化,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各类古怪的象征主义诗人与颓废派奇幻写手,貌似痴迷于黑暗,但他们真正的兴趣却是人类本能与思维的畸形,而非超自然;作为文笔微妙的小说作家,其笔下的惊悚直接来源于宇宙洪荒之虚幻那无比漆黑的深井之中。前者“罪孽艺术家”之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便是受爱伦·坡影响极大的著名诗人波德莱尔 (46) ,而心理派小说家约里斯·卡尔·于斯曼,一位1890年代精神真正的后裔,则是此潮流的集大成者与尾声。后者的纯叙事手法又被普罗斯佩·梅里美继承,其作品《伊尔的维纳斯铜像》则以富有感染力的简短散文讲述了托马斯·摩尔在诗篇《指环》中的题材、关于“雕塑新娘”的经典故事。

愤世嫉俗的居伊·德·莫泊桑强而有力的恐怖作品则称得上是独树一帜。这些作品在其晚年完成,此时他的心智逐渐被疯狂占据,因此它们更多的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因心理疾病所展开的病态发泄,与对不可见之领域敏感的健全思维,自然而然产生的幻想之景有着天壤之别。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仍不乏深度且值得一读。在这些作品中莫泊桑以惊人的功力暗示着无名恐怖的逼近,并时常描述了多灾多难的主人公,被世界之外的黑暗的恐怖邪恶的化身不断追逐的情景。这些故事中要以《奥尔拉》最为杰出: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降临在法国的不可见之物,以水与牛奶为食,拥有影响他人心智的能力,并很可能是某种外空间生物的前锋,来到地球征服人类。其中充满张力的叙述很可能是其他此类文体的文章无可比拟的。尽管如此,其中描写这个隐形之物到来的细节还是要感谢美国作家菲兹—詹姆斯·奥布赖恩之前所作的一部作品。莫泊桑其他强而有力的黑暗之作还包括《谁人可知?》《幽灵》《他?》《狂人日记》《白狼》《在河上》,与一篇名为《恐惧》的恐怖韵文。

作家组合埃克曼—沙特里安又为法国文学增添了诸多如《人狼》(The Man-Wolf )——关于一个不断传染的诅咒的故事,终结于一座传统哥特式古堡内——之类的恐怖幻景。虽然他们的作品倾向于拉德克利夫式的硬性合理解释与对科学奇观的赞美,两人笔下如漆黑午夜般的恐怖气氛还是着实具有感染力。《无形之眼》具有同类作品中鲜有的恐怖,讲述了一个邪恶的老妇人施展夜间催眠术,致使旅店同一间卧室中的住客接连上吊自杀。《猫头鹰之耳》与《死亡水域》则不仅充满了压倒一切的黑暗与悬疑,后者更是奠定了当今怪奇小说之中对“巨型蜘蛛”元素频繁的应用。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也同样追随了恐怖文学的足迹——《希望的折磨》,讲述了一位被判火刑的死囚的遭遇。囚禁者为了让他遭受被再次抓获的痛楚,故意给他逃生的机会。虽然这部作品被一些人认定为现今短篇小说文学中最为悲惨的作品,它的文体仍与怪奇文学并不相同——这篇文章则是通常自成一派的所谓“残酷文学”的代表,而这一流派的特点是以戏剧般的嘲弄、挫折与毛骨悚然的肉体之恐怖,使读者感到悲伤或恐惧。当今作家之中,全身心投入对此文体创作的则是莫里斯·勒韦尔,其短篇作品多为“大木偶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