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第2/4页)
结果,八个太平军叛将果然一刀割下谭绍光首级,送到李鸿章帐下,并打开城门,迎清军入城。
清军入城之后,按照李鸿章后来的说法,他发现太平军依旧占据着半个城池,要求自己兑现诺言。于是李鸿章在晚上就办了一桌酒宴,宴请投降的四“王”四“天将”。八人兴冲冲赴宴,酒酣耳热之际,被李鸿章安排的武士一刀一个,全都砍下了首级。之后,清军屠城,又杀害投降的太平军2万余人。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杀降”事件发生之后,舆论大哗。英国人戈登甚至因为李鸿章背信弃义,拿着手枪要与他决斗。李鸿章避而不见,上表朝廷,说“常胜军”劳苦功高,赐赏银7万两,随后又给了戈登个人白银1万两。戈登随之作罢。
第二个故事,与其说展现了李鸿章洞悉洋人心理的手段,倒不如说,暴露出李鸿章的一个“狠”字。
3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64年,离上个故事只过去一年,李鸿章41岁。
彼时的李鸿章,凭借日益强大的淮军,已经基本肃清了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可以算是一个大V了(曾国藩那时算超级大V)。
此时太平天国也已经进入生死存亡阶段。曾国藩的湘军已经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团团围住,但久攻不下。
朝廷急了,连连下诏,催李鸿章的淮军迅速进军天京帮忙。当时的形势是,谁拿下天京,谁就等于最后剿灭了太平天国,那是对整个清朝而言最大的功劳。咸丰帝曾经承诺过:谁能攻破天京,就封谁为王!
但李鸿章就是按兵不动。
李鸿章不想封王?当然想。但他知道,这个“桃子”必须让给曾国藩。
李鸿章深知,曾国藩自在湖南办团练以来,最大的目标,就是剿灭太平天国。那么多年来,曾国藩率领湘军浴血征战,最后终于合围天京,一围就是两年。这个时候,如果李鸿章出兵,等于一间乱七八糟的房间,湘军扫地、拖地板、倒垃圾,把脏活累活全干完了,然后淮军进房间洒点香水,说是和湘军一起整理的这间房间。
所以,李鸿章的部下虽然不断地请战,但全被李鸿章压住。他今天回复朝廷,说部队太累了,要休整,明天回复朝廷,说自己生病了,病好了再说。实在扛不住,居然率部队进入了当时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地盘追击太平军,气得左宗棠上书朝廷,说李鸿章“越境掠功”。(同为曾国藩幕僚的左宗棠,当时也已经成了一个大V,他的故事参看《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
但是,朝廷一再催促,李鸿章又不敢公然抗命。于是,他不断派人打听,围困天京的湘军部队到底准备得如何了。等听到湘军已经差不多挖通了进城地道,他才假模假样开始集合部队。
但在发兵之前,他先给当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大帅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写了一封信,说我受朝廷之命,就要来增援啦!
这封信的言下之意其实很明确:兄弟,加把劲啊!抓紧攻破天京吧!不然我实在顶不住就要过来啦!
曾国荃收到这封信后,当众朗读给了所有高级将领,说:我们在这里苦苦围困了天京两年,是不是功劳就要让别人抢去了?!(“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
众将怒吼:拼了!(“愿尽死力!”)
曾国荃出示信件的第二天,湘军就攻破了天京城。
城破之后,曾国藩见到李鸿章,他握着李鸿章的手说了一句话:“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意思是,我们曾家兄弟俩的面子,全靠你保住了。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精”。
时人评价:曾国藩会识人,左宗棠会打仗,而李鸿章会做官。
4
第四个故事,发生在1881年,李鸿章58岁的时候。
这一年的11月8日,从唐山到胥各庄(今唐山丰南区),开通了一条9.7公里长的唐胥铁路。
不要小看这条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人自己铺设的铁路(英国人设计)。
为了这条10公里都不到的铁路,李鸿章可谓是费尽心机。
早在19世纪40年代,铁路就已传进了中国。但是一方面,清朝视“铁路”为洪水猛兽,认为会动了祖宗的根基;另一方面,造铁路需要大量财力人力,正好也可以作为一个将其拒之门外的借口。
那如果外国人帮着造呢?1876年,英国人自己出资造的中国第一条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撞死了一个行人,正好被清政府抓住了由头,花28万两白银买回了这条铁路,然后一段一段,拆除殆尽。
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铁路对未来中国的意义。所以,他冒了一个大风险:为了运煤,他主持建造了那条唐胥铁路,然后上报朝廷的时候,他只是汇报造了一条“供马车通行的快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