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第2/3页)

高志航当年的留法同学邢铲非,当时已经做到了当时国民党军政部南京航委会航空大队长。经他的介绍,高志航来到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接受了一个高级班的短期培训。但因为他当时东北军的身份,处处受人猜忌和排挤,结业后只得到了一个空军见习少尉的头衔,还没有单独飞行资格。

高志航的座机(第四大队一号机)

但是,高志航一点都不在意,因为他有过硬的飞行技术。在之后几年,他通过刻苦自修,掌握了“夜间起飞不打灯”“倒飞”“弧形飞”

等当时国际一流的飞行技术,并在几次检阅中技惊四座,很快就成为空军教导总队的少校总队副。

1936年10月31日,蒋介石50岁生日。那天,南京航委会特别在南京举行了一次有英、德、意等国空军参加的空战技术和飞行特技表演。当时正留守杭州的高志航闻讯后,主动驾机前往参加。当时,他那些拿手好戏让外国飞行员的特技都相形见绌,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以后,高志航声名大振。

1935年,高志航奉命去意大利考察并购买飞机。在意大利,酷爱飞行的墨索里尼对高志航的飞行技术大为赞赏,甚至希望他能留下,当然遭到了拒绝。意大利的飞机制造厂商出了重金贿赂高志航,试图让他买下一批落后的飞机带回国,高志航坚决不答应,随即向美国购买了100架霍克–3型飞机。

这就是1937年8月14日,中国飞行员驾驶的那批飞机。

3

再回到1937年8月14日那一天。

当时笕桥机场上空大雨,由河南飞来的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中队9架飞机刚刚降落在机场准备加油,第二十二、二十三中队还在飞行途中,准备降落。

已经是第四大队队长的高志航,得到日机来袭的警报后,随即奔了出去。因为通信设施不灵,高志航骑了辆自行车,不停用手势加喊叫:“起飞!赶紧起飞!”在命令第二十一中队起飞迎敌后,高志航自己也跳上了一架霍克–3型战斗机,带了两架僚机迎了上去。

当时的日本“九六式”轰炸机编队因为过分轻敌,已经四处分散寻找轰炸目标,放弃了交叉火力掩护,这也给升空后的中国空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高志航率先在云层下发现了一架涂着迷彩色的“九六式”轰炸机,对方同时也发现了他,机枪马上从炮口中伸了出来。

但高志航不可能给予对手任何机会,他先是用机关枪摧毁了那架飞机的尾炮,然后从容跟进瞄准,精准击中了对手飞机的主油箱,日机像一个火球一般,坠落在钱塘江畔。

8月15日,不相信失败事实的日军从马鞍群岛附近的“加贺”号航母上起飞了16架轰炸机和29架战斗机,再次奔袭杭州。高志航率第四大队起飞迎敌,又打下日机3架(高志航本人击落2架)。那一天,中国空军第四、第五大队一共打下17架日本飞机。8月16日,又击落日机8架。

短短几天,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木更津和鹿屋两个航空队,竟然在他们本以为“不存在”的中国空军面前,损失了一半最新式的“九六式”轰炸机,且对战略目标的打击根本不能完成。

在“大日本帝国巨大的耻辱”面前,木更津航空队联队长石井义大佐,剖腹自杀。

4

但令人扬眉吐气的胜利,毕竟只是暂时的。

1937年,中日两国的空军实力对比是这样的:日本拥有91个飞行中队,各类作战飞机2100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3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日本作战飞机是中国的7倍。

更关键的是,日本自己拥有飞机制造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1940年后服役的著名“零式战机”,曾给中美空军造成巨大麻烦)。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飞机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而中国所有的飞机包括零件都从外国采购,本身没有任何制造能力,换句话说,打一架就少一架。在最初的交手之后,中国空军飞行员每一次驾机升空,往往要单挑对方10架甚至20架飞机。

1993年,92岁的张学良为《高志航传》题词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飞行员都知道自己的必然结局——殉国。

其中当然也包括高志航。

1937年11月,因为中国的飞机越打越少,只能从苏联秘密购买(美国当时因不愿得罪日本,不再向中国出口飞机)。高志航受命到兰州接收从苏联购买的飞机。11月28日,转场的飞机抵达河南周口机场,随时准备飞赴南京支援前线。

但是,这个情报却被日本人获悉了(一说是汉奸告密)。

11月28日清晨,数十架日军轰炸机飞临周口机场上空,对新到的中国飞机施行轰炸。高志航率先冲进机舱准备升空迎敌,但一连发动两次飞机都失败了。这时,炸弹已经在机场爆炸,身边的军械长劝他先找地方避一避。高志航回答:“身为中国空军,怎么能让敌人的飞机飞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