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重回现场(第6/24页)
可见,在一番丰功伟绩之外,真正的国盛民强,还需要“与民休息”。仁、宣二帝在历史上立名,不称盛世,而称“治世”;威武张扬的永乐朝,却没人称之为“盛”,其要义皆在于此。
仁宗、宣宗死亡疑案
明仁宗在称帝之前,已经作为皇太子在南京监国多年。但他只负责处理日常的朝政,对于征伐、人事等大政,并没有什么权力。要命的是,他的父亲不喜欢他,起初都没想让他入居储位,最后还是一个相士,给他父子相了一面,得出佳兆,才一锤定音。
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相面大师,就包括元末明初的袁珙,人称袁柳庄,又称柳庄神相。想当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前,犹豫不决,于是军师姚广孝把袁珙请来,给燕王相了一面。袁珙是这么说的:
“(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朱棣生于1360年,1402年登基,正好年过四十。此判语准确,袁珙得到了朱棣的信任。
那么当朱棣为继承人的选择而迟疑不决时,袁大师的相语就非常关键了。史云:
“珙相仁宗曰:‘天子也。’相宣宗曰:‘万岁天子。’储位乃定。”
仁宗从永乐二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到永乐二十二年即位,在储君的位置上一坐便是20年,过得相当辛苦。他父亲经常寻借口打磨他,使他做人战战兢兢,做事束手束脚;他两个弟弟又不服气,不断向他的地位发起挑战。幸运的是,稳健的仁宗最后仍然顺利继位。但奇怪的是,仁宗即位还不到一年时间,就突然去世了。他是怎么死的呢?
从明朝官修国史《明仁宗实录》的记载来看,仁宗属于暴亡。他死在洪熙元年的五月,而就在一月之前他还下敕给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命其修理南京宫殿,以备明年春天还都南京。同时,他派皇太子朱瞻基亲自到南京坐镇,太子于四月十三日离开北京。如果仁宗身罹痼疾,有性命之忧,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把皇位继承人打发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
五月十日,仁宗照旧处理政事,还因为翰林院侍读李时勉和侍讲罗汝敬言事不中听,发了脾气,将两人降了官。十一日,忽然就“不豫”了,而且是病来如山倒,仁宗马上预感到可能不行了,当即下令急召太子回京,次日即告“大渐”(临终之意),仁宗在病榻上口授遗诏,并于当日驾崩于钦安殿。
仁宗从忽然发病到死亡,仅仅两天时间。其死亡之速,与清代雍正皇帝近似。据张廷玉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圣躬偶尔违和,犹听政如常”,但到二十二日晚间,忽然就“大渐”了,众臣“惊骇欲绝”,纷纷赶到圆明园寝宫请安,没过多久,到次日凌晨子时,雍正帝即“龙驭上宾”了。现有学者研究指出,雍正帝是长期服食丹药致身体中毒,才突然死亡的。对于仁宗的死,民间议论纷纷,流传着其死因之谜的诸多传说。仁宗朱高炽之死也是明朝十六帝死亡鉴定中最大的疑案。
明成化时人陆釴《病逸漫记》说:“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指出当时社会上有两种猜测:被雷震死,被宫人误杀。
明代中期以后流布较广的《明记略》一书则指出:“仁宗或云死于雷,或云为宫人所毒,或云为内官击杀。”可见后来传言又增一种:为宦官所弑杀。
仁宗是被雷劈死的吗?嘉靖时人张合说,雷只是个幌子,仁宗其实是被宦官击杀的。他在《宙载》一书中说:一个阴雨天,仁宗上罢朝,退回后宫,突然就报“崩”了——有传闻称,仁宗回宫后被宦官刺杀,刚好那天打雷,宦官就伪称仁宗是被雷震死的。至于宦官为什么要弑君,张合解释道:“仁宗即位后,恶宦官,每欲诛戮”,结果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
仁宗到底是怎么死的?陆釴曾好奇地向一位雷姓太监求证,这位太监给出的答案是“盖阴症”至于阴症是什么,陆釴没有详说。笔者也不敢乱解,但另有一个大胆揣测,为仁宗之死补上另一种可能:仁宗或与雍正帝一样,是服食丹药中毒而亡。
据史书记载,为人温文尔雅的仁宗,在生前的最后时光,一反常态,脾气异常暴躁,很容易被激怒,而一旦发作,几乎难以遏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大理寺少卿弋谦,响应皇上初登基时求言的号召,多次上疏言事,仁宗就怪他“逾分”“卖直沽名”,每当临朝之际,恶感“数形于词气”,话不好听,脸不好看,大概事也难办吧,搞得“朝臣皆悚仄,相与以言为戒”。
还有一次,他差点把明初的名臣、任过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明朝最高学府的校长)的李时勉当朝打死。李时勉是个好言敢谏之人,为此在永乐年间吃过不少苦头。洪熙元年五月的一天,李时勉又出来讲话了,当着百官的面,他直言皇帝守孝之期还未结束就派宦官远至福建选取侍女的丑事,遂深深激怒了仁宗,当朝爆发,命侍卫打断了他三根肋骨,并降了官。不料李时勉也是个暴脾气,性格亢傲得很,他三天内连上三份奏章,提了更多的意见。仁宗认为李时勉是故意挑衅,干脆将他抓起来,施以严刑。亏得诏狱掌刑的锦衣卫千户曾受过李时勉的恩,秘密请来医生,为他疗伤,才侥幸不死。不过仁宗真是气着了,直到“大渐”那一天,犹有余恨,切齿对大臣夏原吉说:“李时勉当廷辱我!”一念此事,还是忍不住勃然暴怒,当晚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