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1/16页)
注151据《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2003年)》,1955年5月6日,北京试制电冰箱成功。81页。
注152郭女士还为我们播放了当时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采访他们以及在举办金婚活动现场记录的节目。
注153即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
注154该医院现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中心,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北口锡拉胡同11号。
注155这个绣花社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市挑补绣花厂。
注156文毓秋老的这份简历,是郭松义教授与叶坦教授根据吴承明老的传记材料摘录提供的,特此致谢。
注157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历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位处直隶(今河北省)保定城东郊,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保定军校共办9期(文老说她父亲是第七期),毕业生有63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北洋政府、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党阵营都有保定军校毕业学生,尤其是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时期内。
注158中央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20世纪前半期著名的军事院校,1924年由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创建,故又名“黄埔军校”。1927年年底随北伐成功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而迁往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往成都,1946年复归南京,1949年国民党中央军校迁往台湾高雄凤山,后成为台湾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军事院校。1924年至1949年国民党统治大陆期间,该校共招生23期,在北伐战争时设有惠州、武汉等地分校,抗日战争后更设有分校10余处。共为国民党军培养了4万余人的军事骨干。
注159北洋政府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先后于1922年、1924年进行了两次战争,直系先胜后败,奉系则先败后胜。
注160东三省讲武堂设立于1906年,始称奉天讲武堂,1907年改称东三省讲武堂,后又改为东北讲武堂。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
注1611937年七七事变后,上海失守,南京告急,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奉命西迁成都。大队人马途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再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长途跋涉4000多公里,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异常艰辛,学生因此而伤病死亡者达60多人。西迁途中,曾设校在铜梁,在铜梁毕业的五批黄埔学员共达6594人。本篇访谈中,文老提到她弟弟就是跟着中央军校迁往铜梁之后再无消息的。
注162这里所说的满洲城指的是荆州八旗驻防城。荆州即今湖北江陵,地当楚中,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军事重镇。康熙朝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式建立驻防,4000名额兵由京师、西安、江宁(今南京)等处调拨,均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而无汉军。从此荆州与江宁、西安一道,成为清代中南、东南和西北三大最重要的军事中心。辛亥革命首倡于湖北,荆州驻防旗人首当其冲,多数逃散。
注163疑是恩存,恩存于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年)在荆州将军任。至于“三个半将军”,笔者在做文老口述时尚找不到解释,几年后的2002年亲往荆州调查时才听老人的解释,指的是荆州这个驻防城曾出了3个将军,此外还有个姓纪的官员,其实不是将军而也被称为将军,所以算是“半个”,这种说法,不过是说明这里出的官儿多罢了。可聊备一说。另,荆州城旗人后裔所说的“恩将军”也并非恩存,而是恩泽,恩泽做过黑龙江将军,是荆州驻防旗人。所以文女士这里所说的“恩将军”是哪一个亦无定论。
注164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与春雨胡同、北极阁胡同相通,并有二支巷通北极阁三条,北邻西总布胡同,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注1657纵,即第七纵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2个主力纵队之一。
注166孔德学校成立于1917年,最初设于东城方巾巷,1928年迁到东华门大街宗人府即现在北京二十七中校址。该校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沈尹默、马叔平、李石曾等人创办,是北大、中法大学的子弟学校。分幼稚园、小学和中学三部分,人数共有六七百人,以小学班次为最多。孔德学校当时在北京相当有名,最早实行十年一贯制教育,提倡白话文写作,学习注音字母,实行男女同校。虽然这一系列的教育创新遭到很多非议,但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新式教育的优势,乐意将子女送到这里读书,文女士的父亲把3个子女送到这里,说明他的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