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2/16页)

注167这是注音字母的几个符号,即bo(勹)、po(夕)、mo(冂)、fe(匚)。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标准汉语标音符号,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中国台湾地区还一直在使用。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后停止使用。

注168钱三强(1913—1992),原名钱秉穹,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大哥钱秉雄,曾任孔德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二弟钱秉充。

注169民国时期关于中学实行男女分校还是合校的问题曾几经反复。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议决了《中等女子教育应有特殊设施案》,规定“女子高初级中学,以特别设置为原则,各地方因经济力及教授人才之缺乏,不能分设者,得于中等学校中分设男女两部”。遭到以何香凝为代表的一批关注妇女教育的进步人士的反对,并请求政府增设女中,“但在未增设女校以前,务须将中等教育男女分校一案取消,庶使女子教育不致顿形停滞之象”。尽管规定女中应单独设立,但事实上仍有不少中学采取合校制,尤其是办学相对自由的私立中学,如文老读书的孔德学校即是。1933年公布的《中学规程》中,国民政府再次强调:“中学学生以男女分校为原则。”但仍未取得令当局满意的效果,以致6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再次议决 “中等学校应遵照部定原则,实行男女分校制。……同城市及临近无女校者,其男校虽得兼收女生,但只准合校而不准合班”,以防男女生间 “发生流弊”。总之在20多年间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地颁布了一次又一次的禁令,这一次次的禁令也引发了中学男女同学问题的反复论争。

注170孙荪荃(1903—1965),安徽桐乡城人,曾任北平市第一女子中学校长,因积极支持“九一八”后的抗日救国学生运动而被捕,释放后被排挤掉校长职位。孙荪荃的丈夫谭平山(1886—1956)是广东高明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3月当选为民革第三届中央副主席。同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

注171“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是1937年9月由共产党组织并领导的一个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的团体,是“一二·九”运动向全国发展中的产物。先后参加该团的平、津、南京等地的青年学生有七八十人,在安徽、湖北两省活动,1938年5月武汉即将失守时解散,一部分团员留湖北工作或去重庆,一部分团员去了延安。又,1937年年底宣传团曾分为两个队,一队到鄂东北黄陂,经长轩岭碾子岗到黄安、宋埠、麻城等县活动,文老参加的即是这一支。参见《青春似火——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纪事(1937—1938)》,群言出版社1994年版,3~9页。

注17213军战地服务团由南下的“平津同学会”“滁县救亡团”等组成,亦称“二十军团战地服务团”,后随汤恩伯开赴徐州第五战区。

注173赵石(1914—2009),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赵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爱国学生运动,任抗日宣传队队长。代表清华学生救国会参加北平学联,分工联络工作。全国抗战爆发后,先后在北平参与组织留校同学撤退工作,在济南、南京参与平津流亡同学会的对外联系和统战工作,并奉命赴湖南长沙筹建组织清华、北大、南开3校联合大学学生会。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青年战地服务团团长兼中共党团书记。

注174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注175陆怡,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抗日前线为《新闻报》写过一批战地采访报道,名闻全国。解放后在上海《解放日报》任副总编辑,1957年被划为右派,留在《解放日报》资料室做资料员。

注176刘导生(1913—2014),江苏省丰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1978年到北京市工作后,先后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书记等职,1983年当选北京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