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字最难懂(第3/3页)

在差遣和兼职之外,还有代理官职现象,在唐朝称为“检校”,在清朝称为“署理”、“护理”,表示虽然没有正式担任某项官职,但行使该职位的权力。如唐朝魏徵曾担任“检校侍中”一段时间后才去掉“检校”二字,正式就任“侍中”。这是因为魏徵资历不够。大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杜工部”,因为他担任过工部员外郎。其实,杜甫这个官职也是“检校”的,他本人只是在成都给朋友严武当幕僚(剑南节度府参谋)。中唐以后,地方藩镇势力壮大,连幕僚都代理起了中央官职,杜甫就属于这种情况。清朝的“署理”之风盛行,有的县衙里从知县到典史都是代理的,代理一两年就换人。其中的目的就是多腾出位置来安排冗员。

以上介绍的就是在正常官职之外,差使、兼职和代理横行的情况。看一个官员的身份,重要的不是他的本官,而是其他内容。为什么古代官场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呢?

第一,原来的制度设计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二,设置临时官职,处理突发事件,比如战乱、饥荒和重大工程等。为了应付这些客观需要,官场上进行灵活处理,或者增加临时机构和人员,或者在现有官员身上加上兼职,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晚清的时候,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分别兼任南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交涉,就属于第一种客观需要;黄河发大水、地方爆发饥荒,朝廷就会派钦差大臣去治河、赈灾,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了。

第三,官场是一个淘汰率极低的职场,上去容易下来难。为了排除那些老迈中庸、尸位素餐的官员的干扰,干一些实事,当权者往往提拔官阶较低却有才能的人通过差使、兼职、代理等形式,掌握实权去干事。当权者也借此掌握人事权,提高政府效能。魏徵代理侍中,当属于这种情况。

第四,统治者集权和专制的需要。统治者出于自卑心理,或者不自信,老觉得有人威胁自己的统治,通过各种非常规手段,人为制造官制的复杂性,羁绊、监视、防范官员们。这是历朝历代不断向地方派出监察官、巡视官外加钦差大臣的原因,也是皇帝们老是信任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取代正常的政府机构的原因——比如先用尚书取代外朝,再用内阁取代尚书,又用军机处取代内阁。皇帝们喜欢的是随叫随到、只听话不问话,最好是跪着记录圣旨,然后一溜烟儿跑出去执行的奴才。最终,清朝皇帝找到了这样的机构,那就是军机处。

晚清官场拥挤,僧多粥少,候补官员如过江之鲫,充斥在各地和各部衙门之中。如何安置官场冗员和候补人员,成了当权者的难题。他们的主要做法有两个:第一是缩短官员的任期,从五六年降低到两三年,这样就可以多安排一倍的人;第二就是设置各种临时机构,比如厘金局、劝募局、练兵所、督办处等,或者动不动就“特事特办”、“成立工作组”,委派官员(“委员”)处理,尽可能安插官员。这些局、所、处、委员,任命了就难以撤免,不出几年就衍生出新一批的官职。这是晚清官职杂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