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第12/13页)

[23]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第1435页。

[24]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孙皓传》,第1172页。

[25] 东吴江夏郡在长江南。此江夏为魏荆州刺史王基在江北所筑之上昶城。见《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王基传》,第752页。

[26] 《三国志》卷二十六《魏书·满宠传》:“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诏美之,因以所获尽为将士赏。”(第725页)

[27] 《晋书》卷三《武帝纪》:“扬州刺史应绰伐吴皖城,斩首五千级,焚谷米百八十万斛。”(第69页)《晋书》卷四十二《王浑传》:“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佃皖城,图为边害。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第1202页)

[28] 《晋书·宣帝纪》,第6页。

[29]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第526—527页)有趣的是,司马懿也知道冬季水浅会阻碍东吴水军的攻势,正始三年(242年)诸葛恪攻击江北,司马懿主张积极迎击,其理由便是“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吴军只能进行陆战,而这正是北军所长。见《晋书·宣帝纪》,第15页。

[30] 《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王昶传》,第749页。

[31] 以上见《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傅嘏传》,裴注引司马彪《战略》详细记载此事,见第626页。另据《三国志·魏书·王基传》(第752页),此时的荆州刺史王基也持“大田”的保守主张,但胡遵、毌丘俭二人持何观点已经不详。

[32] 《晋书》卷二《太祖文帝纪》,第36页。

[33] 《晋书》卷三十三《石苞传》,第1002页。

[34]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诏罢江北都督,置南中郎将,以所统诸军在汉东江夏者皆以益祜。”(第1015页)此事不系年月,但在273年吴将步阐来降之前,所以应在羊祜到任襄阳后不久。

[35] 《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第1207—1208页。

[36] 《晋书·羊祜传》,第1014页。

[37] 据《晋书·武帝纪》,在泰始八年(272年)七月,“以车骑将军贾充为司空”(第62页),此时方由羊祜继任车骑将军之号,而此前王濬早已担任过巴郡、广汉太守,并升至益州刺史了。

[38] 《晋书·贾充传》未载其迟留多久,但载其被迫出发赴任时,“会京师大雪,平地二尺,军不得发”(第1168页),可见当时已是隆冬。证以《武帝纪》泰始七年:“十二月,大雪。”(第61页)

[39] 但《华阳国志》卷八误将此事系于泰始十年(274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2页)。

[40] 《晋书·羊祜传》,第1016页。战役过程见《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附陆抗》。

[41] 《晋书·王濬传》,第1208页。

[42] 《华阳国志》卷八,第103页。

[43]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阎温传》,裴注引《世语》,第551页。

[44] 《华阳国志》卷八,第103—104页。

[45] 《晋书·羊祜传》,第1020—1021页。

[46] 《晋书·羊祜传》,第1017页。

[47] 《华阳国志》卷八,第104页。

[48] 《华阳国志》卷八,第104页。

[49] 《晋书·杜预传》,第1028页。

[50] 《晋书·羊祜传》,第1020—1021页。

[51] 《华阳国志》卷八,第104页。

[52] 《华阳国志》卷八,第104页。

[53] 《晋书·王濬传》,第1208页。

[54] 《晋书·杜预传》,第1028—1029页。

[55] 《晋书·武帝纪》,第70页。

[56] 胡奋参与伐吴及当时职务,在《晋书》本传中都没有记载,只能参见《晋书·武帝纪》:“(咸宁三年)九月戊子,以左将军胡奋为都督江北诸军事。”(第68页)

[57] 《晋书》卷五十七《胡奋传》,第1557页。

[58] 《华阳国志》卷八,第104页。

[59] 《晋书·王濬传》,第1209页。

[60] 《晋书·王濬传》在记叙完平吴过程后回溯:“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第1210页)《资治通鉴》在太康元年三月亦照录。但至建平与至秣陵中间相隔时间甚长,这是两个诏书的内容:“受杜预节度”是开战初期(一月之前)的部署,“受王浑节度”则在战争即将结束的三月。王濬在占领建邺之前,未及见到“受王浑节度”诏书,从而引发诸多争执及误会,详见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