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第13/13页)

[61] 《晋书·杜预传》,第1030页。

[62] 《晋书·武帝纪》对攻克乐乡的时间记载颇含糊,此处从《晋书·王濬传》(第1209页)。

[63]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70页。

[64] 《晋书·王濬传》及《华阳国志》卷八,第104页。

[65] 除有说明者外,此处内容皆出自《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二月乙亥日,第71页。

[66] 《华阳国志》卷八:“巴东监军唐彬及平南军皆受指授。”(第104页)此为节文和缩写,实际上,平南(即平南将军杜预)所辖部分士兵划归王濬指挥之事,在《晋书·武帝纪》中有原文照录,见第三条部署;唐彬军归入王濬指挥则仅见于此。

[67] 《晋书·王濬传》,第1209页。

[68] 《晋书》卷三十九《冯紞传》:“伐吴之役,紞领汝南太守,以郡兵随王濬入秣陵。”(第1162页)汝南属豫州,所以冯紞所部应在王戎划拨给唐彬的六千兵力之中。

[69] 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裴注引《晋纪》《襄阳记》。关于此战吴军损失数字,《晋书·王浑传》为“首虏七千八百级”(第1202页),而在战后“二王”互相攻讦,王濬则向朝廷揭发说:“又闻吴人言,前张悌战时,所杀财有二千人,而浑、浚露布言以万计。”(第1214页)显然二千或以万计都有些夸张,《晋书·王浑传》所载应是较为可靠的数字。另外,关于此战发生时间,《晋书·武帝纪》载于二月末,《资治通鉴》则载于三月初且不言出处。要当发生在二、三月之交时。

[70] 《晋书·杜预传》:“时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议者乃以书谢之……”(第1030页)

[71] 《晋书·王濬传》,第1210页。“秣陵”即吴都建邺,史书为避西晋末帝司马邺之讳而改。

[72] 《晋书》卷六十一《周浚传》,第1658页。

[73] 《晋书·王濬传》,第1211页。标点有部分改动。

[74] 《晋书》卷四十二《唐彬传》:“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第1218页)按,建邺上游二百里,应是历阳—牛渚,即王濬拒绝王浑建议之地。

[75] 《晋书》卷四十《贾充传》,第1170页。

[76] 《晋书·王濬传》,第1211页。王濬上书提及“臣以十五日至秣陵,而诏书以十六日起洛阳,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十六日诏书内容未载,所以只能做这种推测。

[77] 《晋书·王濬传》载王濬上书:“周浚以十六日前入皓宫”(第1214页)。

[78] 《晋书·王濬传》载王濬上书,转引王浑对他的批评:“瓶磬小器,蒙国厚恩,频繁擢叙,遂过其任”。而王濬也承认“浑此言最信,内省惭惧”。(第1215页)

[79] 《晋书·王濬传》,第1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