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第2/9页)

最后,是后勤方面的考虑。在从下邳到琅琊的平原上,刘裕沿途留下兵力修筑堡垒据点,形成一条后勤保障通道,为持久战争和万一失利撤退做准备。但另一方面,跨越大岘山的后勤通道并不易维持。所以刘裕将翻越山地,开进到南燕核心区(鲁北平原)的时间定在了六月,以便乘小麦刚刚收割之际从当地征集粮食。

按照计划,从下邳登陆之后,以步兵为主的晋军需要走过近千里征途,于六月间到达鲁北平原,便可与燕军进行决战。届时,晋军深入敌境千里,“则人无退心,驱必死之众,向怀贰之虏,何忧不克!”[4]

南燕君臣的应对策略

燕军在鲁中山地两侧的驻防重点,是西方的梁父城(兖州治所,今山东泰安市南)和东方的莒城(徐州治所,今山东莒县),分别防范来自东南方和西南方的威胁。

晋军上陆攻占琅琊后,南燕君臣开始意识到,晋军这种步步为营的进军策略并非只为骚扰报复,而是以攻灭南燕为目的。燕朝廷为此举行会议,重臣公孙五楼的意见是进行主动阻击,阻止晋军进入大岘山区,迫使其进入持久战。同时派骑兵从梁父、莒城出发,切断晋军后方通道,待其断粮疲惫时将其击退:[5]

吴兵轻果,所利在战,初锋勇锐,不可争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运,别敕段晖率兖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

这个策略虽然最为完善,但在晋军已经进占琅琊时,已经缺乏部署和实施的时间。因为琅琊城距离大岘山区只有数十里之遥,燕军从广固和梁父、莒城出发已难以实施阻截了。公孙五楼的“中策”却可以实施:

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

纵贼入岘,出城逆战,下策也。

“中策”和当年前秦对抗桓温的策略一致,即防止即将成熟的小麦落入敌军之手。如果这个策略付诸实施,刘裕军队将面临和桓温在关中相同的窘境。但慕容超认为燕军的骑兵优势完全可以对付以步兵为主的晋军,所以不愿进行破坏性很大的坚壁清野工作。他计划待晋军开出大岘山区之后用具装骑兵进行打击,予以全歼:

超曰:“京都殷盛,户口众多,非可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设使芟苗城守,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践之,此成擒也。”

为执行这个“下策”,燕军开始修缮都城广固及临朐(在大岘山出山口处)等城,集结兵力准备会战。梁父、莒城的军队也调回广固备战。这使得晋军顺利穿越大岘山区。史载刘裕军队开出山地时,看到燕军没有据险阻击,平原上的小麦也正在收获,不禁以手指天称庆。[6]

战事进程:临朐战役与广固围城

燕军原已在山口处的临朐城集结五万兵力。到了六月,晋军即将翻过山地时,慕容超担心前方吃紧,又亲自带四万军队增援临朐。燕军占据了出山处的水源巨蔑水,试图使晋军人畜无法饮水。晋军骑兵在孟龙符、刘钟、沈田子带领下,前往争夺水源。双方骑兵发生激战,孟龙符战死,但晋军驱逐燕军占领水源,使主力部队得到补给。[7]

晋军进入平原后,为对抗燕军骑兵,将四千辆辎重车布置在步兵队列两侧,车辆外侧张挂布幔以防箭矢,驾车者都持长槊站立车上防范燕骑兵的冲击。步兵队列在车辆内侧行进。当行至临朐城南数里时,上万名燕军具装骑兵驰出城外与晋军交战。双方主力逐渐全部投入战斗,激战持续至傍晚未止。刘裕采用部下胡藩的建议,派五千晋军撤出战场,从侧面迂回到临朐城下,登上城墙砍倒燕军旗帜,并扬言是从海道而来。[8]此举使燕军以为遭前后夹击,军心动荡全线崩溃。[9]慕容超带残兵逃回广固。晋军缴获了临朐城中燕军的全部辎重。临朐战役为时仅一天。战前,南燕几乎将全国军队都集中在此,所以这一战役之后,燕军主力军都已陷入溃败。

刘裕晋军于次日进围广固,掘长壕阻断其内外联系,同时向燕境各地进军,接管了南燕地方的郡县政权。当地征集的粮食已经足够晋军食用,无须依赖后方运输。北方汉人不甘被异族统治,渴望晋政权的回归,对晋军提供了较多帮助。北魏统治下的汉人也纷纷渡过黄河投奔晋军。[10]

相对于一天之内解决掉燕军主力的临朐战役,广固围城战旷日持久。慕容超曾试图遣使向后秦求救,但后秦被赫连勃勃所牵制,无法提供援助。慕容超看外援无望后,曾向刘裕提出称臣纳贡等条件,希望维持小国之君的地位,但被刘裕拒绝。围城战自义熙五年(409年)六月持续至次年二月,历时八个月方破城,慕容超被俘至建康斩首。青齐地区首次成为东晋直接管理下的疆域,[11]直到宋明帝时被北魏攻占,南方政权统治山东半岛达六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