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第13/14页)

[15] 《宋书》卷七十二《南平王铄传》,第1856页。

[16] 淮西即淮北。六郡都是所谓“双头州郡”,即两郡治所为一城,太守为一人。汝南、新蔡二郡,陈、南顿二郡,汝南、颍川二郡似分别都是这种双头郡。

[17] 《宋书·沈庆之传》载刘义隆对沈庆之的指示:“夏水浩汗,河水流通,泛舟北指,则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第1999页)

[18]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第3946页。

[19] 《宋书·索虏传》,第2350页。

[20] 《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传》:“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当王玄谟被追究战败责任、准备处斩时,有人替他辩护说:“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第1974页)大概是王玄谟等为掩饰战败之责夸大了魏军数量。《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亦作:“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第3949页)。但实际上北魏南征兵力远低于此。据《宋书·张畅传》,当拓跋焘进抵彭城之下时,曾派使臣蒯应与彭城守将对话。宋将问蒯应魏军“士马多少”,答“四十余万”。蒯应不至于故意少报魏军兵力,所以四十多万的数字比较可信,见第1600页。联系之前北魏进占河北后使臣对东晋雍州刺史杨佺期所言的魏军伐燕兵力,可见北魏方面使臣的言论都比较可信。当然,这也和拓跋珪、拓跋焘尚保留着塞北民族的直率有关。

[21] 王玄谟守碻磝到次年正月,魏军已从长江边班师时,王玄谟才主动弃城。

[22] 《宋书·索虏传》,第2350页。

[23] 《宋书·刘康祖传》称拓跋仁所部为八万骑兵,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

[24] 见《宋书·索虏传》。另,《魏书·世祖纪下》载:“将军胡崇之等率众二万援盱眙。燕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第105页)此次宋军统帅为臧质,胡崇之只是副将。另,据《宋书·索虏传》,臧质所部为一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则《魏书》对宋军总数有高估,但歼敌数量基本无误。

[25]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将此句改作“魏人之南寇也,不赍粮用,唯以抄掠为资”,意思更为清晰,见第3959页。当然,魏军指挥中心始终与后方保持着联系,《宋书·索虏传》:“(拓跋)焘不饮河南水,以骆驼负河北水自随,一骆驼负三十斗。”但士兵显然享受不到这种来自后方的补给,见第2352页。

[26] 《魏书》卷十八《临淮王谭传》,第418页。

[27]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

[28] 《宋书·索虏传》,第2347页。

[29] 《宋书·索虏传》,第2359页。

[30]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

[31] 《宋书·索虏传》,第2353页。

[32] 《魏书》卷三十《安同传》:“(安难)有巧思……从驾南征,造浮桥于河”(第716页)。按此前五年,北魏已经在碻磝城下的黄河上架设了浮桥。这应当是和北魏试图保有河南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经济恢复有一定关系。但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秋宋军逼近碻磝时,魏军肯定会拆毁这座浮桥。

[33] 《魏书·世祖纪下》:“十有二月丁卯,车驾至淮。诏刈雚苇,泛筏数万而济。”(第104页)卷十八《临淮王谭传》:“义隆恃淮之阻,素不设备。谭造筏数十,潜军而济……”(第418页)

[34] 《魏书·岛夷刘裕传》,第2139页。

[35] 《宋书·臧质传》,第1912页。

[36] 即地方政府只向若干豪强大户征税,豪强再将税额分摊到其控制的民户中去,所以在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均田制之前,北魏对每“户”征收的粮食数量,都比均田制后每户的缴纳数量高十倍以上。

[37] 《魏书·世祖纪下》,第107页;《宋书·索虏传》,第2330页。

[38] 《魏书·世祖纪上》,第70—83页。

[39] 《魏书·崔浩传》,第819页。

[40] 以上皆见《宋书·索虏传》,第2345、2346页。

[41] 《宋书·索虏传》,第2347页。个别标点有改动。

[42]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第3946页。

[43] 《宋书·索虏传》,第2347页。

[44] 以下引文皆见《宋书·张畅传》,第1603—1604页。

[45] 《宋书·索虏传》,第2352页。

[46] 《魏书·世祖纪下》,第105页;《岛夷刘裕传附刘义隆》亦同。

[47] 关于尉元所部兵力,《魏书·岛夷刘裕传》:“诏博陵公尉元、城阳公孔伯恭率骑二万救之”(第2148页);《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魏遣镇东大将军代人尉元、镇东将军魏郡孔伯恭等帅骑一万出东道,救彭城”(第4123页)。当以《魏书》为是。当然,魏军占领彭城之后,和数万宋军多次激战,应当又补充了兵力,但为史书失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