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挑战中央(第3/4页)
“大王啊,这千万使不得。知道的说是大王主动提出的,不知道的说是我要挟大王。大王要我留下来,那我就留下来好了,这用太子做人质的事情就免了吧。”郑庄公不傻,这烫手的山芋绝对不接。
其实到这里,平王是成功的,又表达自己的诚意了,郑庄公也让步了,如果见好就收,那就完美了。可是,平王那是个二愣子,当初迁都也就一拍脑袋。如今又拍了脑袋,你越推辞,他越来劲。
“不行,其实我让太子去做人质还有别的意思,郑国现在是模范国家,国家治理得好,我也让太子去现场学习一下,算是留个学吧。就这么定了,啊。”这一回平王真是下定了决心,不容郑庄公再说什么。说完,走了。
郑庄公现在是推无可推,暗中叫苦。本来是来讨公道的,谁知道讨回去个烫手山芋。
怎么办?
回到总理官邸,恰好祭足跟着来了,两人一商量,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把自己的世子先弄过来,至少吧,算是交换人质。
就这么着,郑庄公世子姬忽来到周朝做人质,平王太子姬狐随后去了郑国当人质。
周郑交质,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周朝的权威下了一个台阶,他们已经自己给自己降格了。
消息传出去,天下诸侯对周朝更加不放在眼里。
【大王的麦子被抢了】
周平王在位第五十一年(前720年)的时候,终于崩了。
总理郑庄公和人大委员长周公黑肩共同迎请太子狐登基,太子狐从郑国回来,那时候他也快五十了,身体还不太好,在平王灵前痛哭,结果这一哭就昏过去了,这一昏过去就没有醒过来,也崩了。
于是,太子狐的儿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很年轻,就因为自己老爹被派去郑国做人质这件事情,他对郑庄公一向没有好感,他决定炒了他。炒他之前,桓王找来周公商量,周公劝他:“忍忍吧,郑侯没犯什么错,对国家也还尽力。”
可是桓王不愿意忍了,他毕竟还年轻。
第二天早朝,桓王也没客气,上来就宣布:“郑侯年岁已大,辈分又高,本王不忍心让他老人家天天来上班,回家养老去吧。”
“多谢大王,老臣早有这样想法。”郑庄公谢了恩,回到总理官邸,要紧的东西收拾一遍,当天就回郑国了。
其实呢,庄公也未必就愿意在这里当中央领导,退休回家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你不要这样生硬地让人家走,那太没面子。譬如桓王给庄公搞个生日晚会,把侯爵晋级为公爵,反正也不要成本,这个时候好好跟人家说,装孙子就装孙子,何况本来也是孙子。那样的话,郑庄公走得也有面子,今后有什么事情还能照应你,多好?
周朝为什么后来不行呢?跟这些混账天子太有关系了。
郑庄公灰溜溜回了郑国,大伙儿一看就知道心情不好,一问,原来是被桓王这孙子给赶回来的,大伙儿就急了。
“这不是忘恩负义吗?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主公,咱们立即出兵,攻打洛邑,废了那个孙子。”大夫高渠弥第一个不干了,就要出兵。
“不行,攻打周王,那不是造反吗?”颍考叔不同意。是啊,地方打中央,那于理不通啊。
庄公基本没搭理他们,这样考智商的问题,只有祭足才有办法。
“攻打周王,那肯定不行;可是就这么忍了,那心情又不爽。我看,不如出兵到温,就说今年歉收,朝他借粮。如果不借,那就是不够意思;如果借,咱们再狮子大开口,让他们难受。”果然,祭足的主意就是好,温是周朝的自留地,不打洛邑而在温闹事,意思就是你让我不爽,我也让你不爽。
主意就这么定了,祭足亲自率军到了温,之后向温城大夫开口借粮。
温城大夫也不是傻瓜,再加上事先有内参一类的东西过来,说是要提防郑国报复,因此温城大夫既不借粮,也不开城门,你爱干什么干什么,我就当没看见。
祭足一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借?麦子就在地里,你不借,我们自己割。”祭足下令,来之前就给每个士兵发了镰刀,这时候正好用上。
正是麦熟季节,郑国军队就将温的麦子都给割了。怎么割法?只割麦穗,不割麦秆,否则运不了。温城大夫在城楼上干瞪眼看着,很生气,但是打不过。
割完麦子,郑军回去了。再看麦田里,麦子还那么高,就是没有头了,你这不气人吗?
又过了三个月,祭足照方拿药,把成周的早稻给割走了。
抢了麦子,抢了稻子,周桓王不知道?当然知道。
“我要讨伐郑国。”桓王大怒。
“大王,算了,不就是点麦子吗?就当喂狗了吧。一来,为点麦子就打仗,事情太小,让人家笑话;二来,割麦子的是郑国的边防军,说不定老郑根本就不知道;三呢,咱的军队常年不打仗,哪里是郑国的对手?”周公黑肩第一个出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