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山巅之城一个救世主国家的起源(第6/13页)
处在挣扎边缘的殖民者幸运地遇到了两个会说英语的阿尔贡金土著:一个是帕丢赛特人提斯匡托姆(Patuxet Tisquantum),殖民者习惯称他为斯匡托(Squanto);另一个是阿贝内基族人萨摩赛特(Abenaki Samoset)。在分离主义者于1620年到达美洲之前,斯匡托曾被英国探险家托马斯·亨特抓捕,带去西班牙和伦敦住了一段时间。此前一年他回到家时,发现在自己离开期间,部落中的其他人都因疾病死去了。之后他见到了这些新殖民者,帮助他们与当地土著建立了友好的关系,而这些土著则帮助殖民者播种。他们之间的传奇还不仅于此。次年,土著与殖民者为了感谢上帝的恩赐,共同举行了庆祝活动。这一天后来成为美国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即感恩节(虽然这个节日一直到美国内战期间,即1863年才确定为全国性节日)。从此后十年的经历来看,这个历经挣扎但终获成功的殖民地也许树立了一种非常不同的殖民冒险的先驱。
普利茅斯传来的报告鼓舞了另一群英国本土的清教徒,他们对查理一世治理下的英国教会感到绝望,在萨福克镇律师、地主约翰·温斯罗普(John Winthrop)的领导下,决定放弃眼前腐败不堪的天主教旧世界,移民到新的圣经之国。在另一家商业公司,也就是成立于1629年的马萨诸塞湾公司的资助下,这些清教徒从英国出发,驶向马萨诸塞。美洲历史上所谓的“大迁移”(1629—1642年)也自此开始。这些人只是移民的先锋队,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有超过两万名清教徒来到美洲,形成了五个主要的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马萨诸塞殖民地、罗得岛殖民地、纽黑文殖民地和康涅狄格殖民地。在美国建国时最初的13个州中,有3个州来源于这些殖民地(地图1)。
如果说切萨皮克早期殖民者被吸引到美洲主要是因为这片土地似乎可以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那么对于清教徒来说,这枚硬币的背面——美洲并不是一个新伊甸园,而是一片蛮荒之地——几乎具有同样的吸引力。未开化的土著和未开垦的土地固然令人不安,却也充满诱惑。对清教徒来说,他们完全准备好了迎接这个挑战,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为虔诚的生活建立一个基准,也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个范例。约翰·温斯罗普借用《登山宝训》(the Sermon on the Mount,马太福音 5:14)中的话,在通往新世界和新生活的阿贝拉号上,向众人进行布道。“我们必须明白,”他告诉这些人,“我们将成为一座山巅之城(A City upon a Hill)。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我们。因此,如果我们所行之事违背了上帝的差遣,使他收回了赐予我们的帮助,我们就会成为整个世界的笑柄。”[14]清教徒试图实现圣经中的许诺,确保在上帝的光辉下创造的“世界之光”和“山巅之城”永远不会被隐藏。温斯罗普在海上的布道同时也充斥着对旧英格兰的控诉,他认为旧英格兰已然屈从于撒旦。他还激励新英格兰的殖民者去证明清教不仅是正直的,清教徒的这种选择也是正确的,足以让他们的敌人懊悔终生。

地图1 新英格兰殖民地地图
在社会和经济层面,清教徒殖民地明显比那些建立在切萨皮克的殖民地更稳定。在殖民者定居马萨诸塞的第一个冬天,饥饿给他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但来自英国的补给最终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这里的生存环境更好,移民往往以家庭为单元,有时一个教区的全体教徒会整体迁移到这里,这意味着清教徒有效地复制了英国本土的基本结构。他们在新英格兰建立起一个白人社会,到了1700年,新英格兰的人口增长至大约9万人。因此,新英格兰不必再专门进口女性,单身男性和孤儿的比例也小得多,女性至少在精神层面被认为是和男性平等的。在社会地位上,情况则不太一样。实际上,为了确保社会稳定,殖民地实行严格的父权制度和宗教结构。这种结构既有包容性,又有排他性。上帝是教堂的首领,教堂又是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核心,男性则是家庭的领导者。温斯罗普在书信中如此总结这种安排:“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国家,一个国家则是一个大的家庭”,因为“一个家庭注定不能取悦所有来客,同样道理,一个国家也不可以。”[15]在马里兰,立法事务由一人决定。在弗吉尼亚,负责立法事务的总督由弗吉尼亚公司任命,弗吉尼亚公司倒闭后,则由英国国王任命。新英格兰的立法制度与这两个殖民地有所不同。清教徒基于最初的许可状建立了殖民地,许可状的解释权属一个普通法庭和一名选举出来的总督所有。不过,这种制度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平等或民主并不一样。虽然清教徒传颂的新教教义鼓励个体对于圣典的解释,但这已经是清教徒殖民地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的个人主义了。对于一个生活在宗教不宽容的世界中的人来讲,清教徒所创建的新世界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这里同样不会容忍差异和争执。但是,这两种情况自然都会很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