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争夺(第8/10页)

动员群众武装起来,参加革命战争,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是战地党和苏维埃的第一等重要的任务。

要以更多的地方部队,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在敌人左右前后,在敌人的封锁线外,在敌人的堡垒间隔之中,在敌人的远近后方,到处去寻找敌人作战,冲破封锁,钳制敌人,分散敌人,疲惫敌人,隔断敌人,瓦解敌人,这样来配合和掩护我主力红军,得以运用自如,实施突击,而最终的消灭敌人。[316]

虽然中共中央要求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来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但远水难解近渴,游击战事实上已难以担起改变战场形势的重任。相反随着广昌外围防线被步步压缩,红军活动空间愈来愈小,广昌战役已越来越向阵地遭遇战方向发展。22日,周恩来致电朱德、博古、李德,提出三项建议:“1.最紧急时须调二十三师主力加强广昌守备。2.一、三军团要能在一起突击敌。3.……拟令董朱二十四日西移二十五日可参加广昌战斗。”[317]这实际是要求把红军最精锐的一、三、五(董、朱部)军团全部投入保卫战,反映出中共高层对广昌防御的极端重视。同日,博、朱、李复电周恩来,未采纳将红五军团西调的建议,而仍指望通过以红一军团在盱江西岸诱敌,再由“三九军团包括十三师在内突击该敌”。[318]不过,随着国民党军迅速向广昌逼近,这一计划也迅成泡影。26日,中革军委下令组成3个作战集团:东方集团,由红九军团及红十三师组成,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负责指挥,任务是在盱江东岸钳制敌人;西方集团,由红一、三军团及红二十二师组成,由朱德直接指挥,任务是在盱江西岸广昌以西及西北地域消灭进犯之敌;守卫广昌部队,由红十四师等部组成,任务是坚守广昌工事。这一部署意味着中革军委已不顾双方实力对比,准备在广昌城外围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不过,这时中革军委对战役前途其实已不乐观,《火线》发表社论强调:“保卫广昌战斗虽是五次战役中的一个重要战斗,但不能认为是五次战役唯一的决定最后胜负的一个战斗。五次战役决定最后胜负的战斗,主要的在于我们能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假如我们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仅能恢复某些被敌人一时侵占的苏区,而且可以扩大更广大的新的苏区。”[319]显然已在军中为最后放弃广昌做舆论准备。

4月27日,国民党军经过短暂休整、准备并构筑碉堡、封锁线后,出动6个师兵力分左、右两路沿盱江两岸开始向广昌发动进攻,“河西三个纵队并进,河东一个纵队前进”。[320]广昌附近山地较少,多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势相对平坦,“虽田畴相望,小溪横流,然实以适合大军团运动天然地带”。[321]虽然红军事先做了一定准备,在广昌外围构筑工事,期望进行顽强防御,[322]但红军工事在国民党军重武器攻击下,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对国民党军的突击由于对方兵力厚集也难有效果。国民党军战史记载:“是日匪以一部守平面岭卖竹坪大仙山坚固匪碉,以伪三军团全部,及伪九军团一部,由卖竹坪附近,向我第十四第六十七两师正面猛烈反攻……午后,伪三军团犯我十四师正面,伪二师犯我六十七师左翼,战斗更为激烈。”[323]经过一整天激战,红军虽表现英勇,向国民党军“迭次冲犯”,并“以密集部队往复冲锋,毫不混乱”,[324]予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但自己也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对等的消耗,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红军显然难以承受。当晚,在广昌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博古、朱德、李德联名致电留守瑞金的周恩来,提出:“广昌西北之战未能获得胜利,现只有直接在广昌支点地区作战之可能,但这不是有利的,提议放弃广昌而将我们的力量暂时撤至广昌之南。战斗经过另报,请立即以万万火急复。”[325]周恩来随即复电,表示在红军主力受到较大损失而在广昌直接作战又无把握的情况下,“原则上同意放弃广昌,但仍须以一部扼守广昌,迟敌诱敌,抽一军团秘密东移,突击汤(恩伯)敌”,并强调“最后决心由你们下”。[326]在周恩来复电未予反对后,28日,朱德下达放弃广昌的命令。当天上午,盱江东岸国民党军第六十七师、七十九师进占广昌,红军全线后撤。红一军团东移珠市坪、尖峰地区,九军团后撤至扬家坪、新安地区,三军团南撤头陂等地,十三师在北华山、马坊寨、里丰一线留守原阵地抗敌一天,掩护主力撤退。广昌保卫战进行了18天,国民党军伤亡2600多人,红军伤亡5000余人,占参战总兵力的1/5,其中红三军团伤亡2700余人,达到军团总人数的近1/4。[327]红九军团的第十四师因伤亡过大,已难成建制,余部被并入其他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