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第5/12页)
第三节 户口增减
汉世户籍,谓之名数。《汉书·高帝纪》五年五月,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是也。(15)师古曰:名数,谓户籍也,《石奋孔光传注》同。亦或但谓之名。《汉书·张耳传》:尝亡命游外黄。师古曰:“命者,名也。凡言亡命,谓脱其名籍而逃亡。”《淮南厉王传》:相等奏长曰“为亡命弃市诈捕命者丞以除罪”,命即名也。又或但谓之数。《汉书·叙传》:昌陵后罢,大臣名家,皆占数于长安。亡命二字,习用既久,遂若但作亡字用者,然其本意自谓脱籍,或谓直作自逃其命解,非也。刘敞说。《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初令男子书年,(16)是前此户籍,男女皆不书年,此时女子犹不书年,则古代户籍之法,颇为粗疏。然《汉书·淮南厉王传》:薄昭遗王书曰:“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案《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仓公言:“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修家生,出游行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必移名籍左右,乃得出行,盖即所谓亡之诸侯,及游宦事人之法;《王子侯表》:陆侯延寿,坐知女妹夫亡命笞二百首匿罪免,盖即所谓舍匿之法;则其法颇严矣。盖小国寡民之世,上下相亲,耳目周市,民不欲为奸欺,为奸欺亦非易,故户籍之法,无待严密,其后稍欲逃避赋役,则法亦随之而苛也。
《盐铁论·未通篇》:御史言:“民不齐出于南亩,以口率被垦田而不足。”文学言:“往者军陈数起,用度不足,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不敢督责,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故相去愈甚,而就少愈多。”此户口不实,及民因赋役而流亡之情形。《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刘隆传》谓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故下州郡检核其事。又谓刺史大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日:“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此垦田户口,不易检核之情形也。《续汉书·礼仪志》日: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后书·江革传》曰: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则是时检核户口,(17)官吏初不亲历闾里,顾召人民而验之,安有得实之理乎?《史记·萧相国世家》云: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则郡县户口,中央皆有其籍,然亦未必得实耳。
前汉户口,以元始二年为最盛。其数见于《汉书·地理志》。凡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殿本考证》:齐召南云:“《帝王世纪》日: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皇甫谧所计户口,必本此志,而数目参差,似所见古本异也。”后汉户口,永和五年之数,见于《续汉书·郡国志》。凡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注》:“应劭《汉官仪》日: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万,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纪》:永嘉二年,户则多九十七万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六,应载极盛之时,而所殊甚众;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谧校核精审,复非缪记,未详孰是。岂此是顺朝时书,后史即为本乎?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最户口及垦田大数,今列于后,以见滋减之差焉。”案历代史籍所载户口,均系出赋役者之数,而非生齿之数。即以赋役之数论,亦未必得实。故《后书注》所引伏无忌记所载之数,不更备引,以避繁碎。至《续志》所载,不取最多之数者,本于顺朝之书之说,当得其实也。案中国见在人数,为四万五千余万,虽不必实,相去初不甚远,而历代户口,无及万万者,其非情实可知。盖人民欲避赋役,隐匿者多;官吏不能核实,且亦不欲以实数上闻,故其去实在情形,如此之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