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第13/34页)
《史记·儒林传》云: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大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母生,于赵自董仲舒。此汉代经师可考之最早者也。其后派别渐繁。据《汉书·儒林传》:则《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施雠、孟喜、梁丘贺,皆田何三传弟子。施氏复有张、张禹,本梁丘贺弟子,贺为少府,事多,使子临将禹等从施雠问。彭,彭宣,施雠再传弟子。孟氏复有翟、翟牧。白,白光。《汉书》云“繇是有翟、孟、白之学”,盖文有倒误。梁丘复有士孙、士孙张。邓、邓彭祖。衡。衡咸,皆再传。《书》有欧阳、伏生传欧阳生。大、小夏侯,见下。欧阳复有平、平当。陈。小夏侯又有陈翁生,欧阳生六传。大夏侯又有孔、许,孔霸。许商。再传。郑、张、秦、假、秦恭。假仓。李。郑宽中。张无故。《鲁李寻。皆再传。(19)诗》有韦氏,又有张、唐、张长安。唐长宾。褚氏,韦玄成,再传。褚少孙。皆张家复有许氏。《齐诗》有翼、匡、三传。许晏,长安再传。翼奉。匡衡。师、伏。师丹。伏理,与师丹皆匡衡弟子。《韩诗》有王、食、王吉。食子公,皆长孙。六传。长孙顺,吉弟子。《礼》有大、小戴、庆氏。大戴有徐见下。小戴有桥氏、氏。杨氏。桥仁。杨荣。《春秋》分为严、颜,颜氏徐良。复分为泠、任、管、冥。皆见下。既各自名家,则其说必有同异,今多不可考。然就遗说之存者观之,其异同似尚无关大体也。至所谓古文经者出,而其分裂乃益甚。
得古文经之事,见于《汉书·艺文志》、《楚元王传》、《景十三王传》。《艺文志》所载:有《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礼古经》五十六卷,《春秋古经》十二篇,《论语》古二十一篇,《孝经》古孔氏一篇。《志》云:“《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句。此即《礼古经》。下记字指《明堂阴阳》、《王史氏记》。《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又曰:“《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篇当作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又云:“《论语》出孔子壁中。”又云:“《孝经》诸家所传,经文皆同,惟孔氏壁中古文为异。”《楚元王传》载刘歆移大常博士日:“及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20)《逸礼》有三十九,疑当作三十有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景十三王传》曰:“共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鼓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三说似相符会。然共王以孝景三年徙王鲁,二十六年卒,《史记·五宗世家》。时在武帝元光五年,早于麟止者尚八年。《史记》言王好治宫室,苑囿、狗马,下云季年好音,则其好治宫室,尚非季年事,距麟止更远。《孔子世家》云:“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大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尝先谒然后从政。”声灵赫濯如此,共王即好土木,安敢遽坏其宅?孔子宅果见坏,史公安得不及?而《汉书》除此三处外,亦更无一语及之乎?其可疑一也。《孔子世家》曰: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迁临淮大守,早卒。《汉书·儿宽传》:宽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补廷尉史,廷尉张汤荐之。《百官公卿表》:汤迁廷尉,在元朔三年。是安国为博士在元朔三年以前。使其年甫二十,至巫蛊祸作,亦已过五十。安得云早卒?据崔适《史记探原》。崔氏又云:荀悦《汉纪》云:安国家献之,此家字亦知安国之年不及天汉而增。案汉世博士之选,必年过五十,已见第一节。此法虽不知其起于何时,然武帝时,博士之年亦必不能甚少也。其可疑二也。孔子冢大一顷,非宅大一顷也。一顷之地,而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盖室不逮一亩矣。孔子故居即少大,亦必不能甚大。淹中是否孔壁,姑措弗论,而《汉志》言《书》凡百篇合《论语》、《孝经》,已百二十篇矣,简策繁重,安能容之?其可疑三也。《史记·六国表》言:《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则知焚书之令,行之实不甚严。即谓甚严,亦无天下之书无不焚烧之理。《汉书·艺文志》所载之书,凡五百九十六家,三千二百九十六卷。虽有汉人著述,究以先秦所遗为多。固非尽藏之屋壁,亦岂皆出于记诵?挟书律之除,在孝惠帝四年,然汉高帝五年灭项羽至鲁,已闻弦歌之音矣。见《儒林传》。可见邹、鲁之间,弦诵实未尝绝。即自孝惠四年上溯,距秦焚书,亦仅二十二岁。壁藏非一人一家所能为。更谓惟孔氏为之,而孔襄为惠帝博士,当孔氏藏书时,亦必已有知识,何至迁延不发,浸至失传,而待共王于无意中得之乎?其可疑四也。此尚仅就其大者言之,若深求之,可疑之端,实尚不止此,其不足信甚明。得古文经之事,《汉书》而外,又见于许慎之《说文解字序》,及《论衡》之《案书》、《正说》、《佚文》等篇。许《序》与班《书》略同。《论衡》多野言,无足深辩。或谓刘歆移大常博士,明言《书》、《礼》、《春秋》,臧于秘府,孝成皇帝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断非诬妄之辞?苟其诬罔,博士岂不能据事折之。殊不知汉人之于史事,多不审谛。试观王充号为通人,而其述及史事,十九皆为野言可知。然则不徒刘歆不知核实,即博士亦未必知折歆当指其事之不实也。故汉世得古文经之事,以寻常事理折之,即知其不足信,正不必高谈学术源流,求之深而反失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