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第20/34页)
《史记·酷吏传》云:边通学长短,《汉书·张汤传》作短长。应劭曰:“短长术兴于六国时,长短其语,隐谬,用相激怒也。”张晏曰:“苏秦、张仪之谋。趣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短长术也。”案古以辞之多少,或其所言之大小,分简策之短长。游说者固须抵掌陈辞,亦须谈言微中;固当熟于民生国计,亦或兼及闾里闻;短长之书,实所兼习,遂以名其学耳。《主父偃传》:学长短纵横之术,则兼术与其所习之书以为名也。纵横之学,汉初最为风行。随何、郦食其、陆贾、刘敬、蒯通、安其生、田生、曹丘生,固当有所受之。说张耳、陈余之厮养卒,说项羽之外黄舍人儿,似乎天资特高,无所承受。然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经,本不如治章句者之必须下帷咕哗,亦安知其无所受之邪?一统以后,此学稍衰,然王先生、公孙玃等,亦其类。见《汉书·邹阳传》。武帝赐严助书曰“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则助亦能通纵横之学也。(29)
杂家之学,见于列传者,有武安侯。《史记》云:学《槃盂》诸书,《汉书》同。孟康曰:“《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杂家书。”晋灼曰:“案《艺文志》,孟说是也。”
兵法传授,见于列传者颇多。《史记·留侯世家》言其受一编书于下邳圯上老父,旦日,视其书,乃《大公兵法》也,其言诚涉荒怪。下文又言良数以《大公兵法》说沛公,似亦诞谩不足信。然《艺文志》言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则良必通兵法可知。谓其受诸下邳老父,诞,其学必有所受之,则可知也。《汉书·冯奉世传》云:读《兵法》,明习。《宣元六王传》:朱博遗淮阳宪王书曰:“闻齐有驷先生,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才也。”《后汉书·耿弇传》:弇弟子秉,能说《司马兵法》。《窦融传》:融弟子固,喜兵法。《冯绲传》:少学《春秋》、《司马兵法》。《左雄传注》引谢承书,言徐淑善诵《大公六韬》。《孔融传》:曹操与融书,言融盛叹郗虑明《司马法》。《三国·魏志·贾逵传》:自为儿童戏弄,常设部伍,祖父习异之,口授《兵法》数万言。《魏志·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言大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吴志·孙权传注》引《吴录》:言沈友兼好武事,注《孙子兵法》。建安九年。《朱治传注》引《吴书》,言治子才学兵法。此皆当有授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言孙权谓蒙及蒋钦:宜急读《孙子》、《六韬》,《蜀志·先主传》引《诸葛亮集》,载其遗诏敕后主:间暇略观《六韬》,此自与经生咕哗有异,然专门之学,非有授受不能通,恐亦不容不迎师请益也。魏武帝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纪》建安二十五年注引《魏书》。王昶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诸葛亮损益连弩木牛流马,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皆见本传。盖亦因旧法而引伸之也。连弩、木牛流马,疑原出兵技巧家。
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博士一官,为学术之所系,初亦不专于儒。秦世有名家黄公为博士,又有占梦博士,已见第二章第三节。孔甲为陈涉博士,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固属儒家。然《史记·屈贾列传》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而文帝召以为博士。今观生所作《鹏鸟赋》引祸福倚伏,《陈政事疏》引黄帝曰:日中必,操刀必割,又引屠牛坦解牛事,乃道家言;引《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则法家言;欲改正朔,易服色,则阴阳家言;则信乎其于诸子百家之书,多所通晓也。《晁错传》云:大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大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错曾受《尚书》与否,事殊可疑。即谓其说可信,而就错之言行观之,殊未见其服膺儒术,必于张先所得深,于伏生所得浅矣。至公孙臣亦被召为博士,《史记·本纪》、《封禅书》、《张丞相列传》,《汉书·郊祀志》、《张苍列传》皆同。则更与儒学无涉。《汉书·景十三王传》云:河间献王立《毛诗》、《左氏春秋》博士。《儒林传》:毛公、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百官公卿表》言汉初王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则列国皆有博士,河间而外,鲜或崇儒,此亦博士不专于儒之一证。刘歆移大常博士云:“孝文皇帝时,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记,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翟酺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赵岐《孟子题辞》言:“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官,《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则经学之渐重,盖自文帝以来。《史记·循吏传》云:公仪休为鲁博士,似是儒家。然《汉书·贾山传》言:山祖父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纯儒,则祛之非纯儒可知。近人钱穆云:《五经异义》云: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盖即稷下先生。见所著《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稷下通考》。案《史记·田齐世家》言: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新序》言驺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驺忌,相与往见;而诸书多言博士七十余人,盖其制实昉自齐。钱氏言稷下诸生姓名显者,有淳于髡、慎到、田骈、环渊、接子、宋钘、尹文、邹爽、荀卿,其人固多非儒家。则凡有学问者皆可为博士,乃战国以来相承之法,至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而始一变也。《史记·叔孙通列传》: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一似无不治《春秋》之学者,盖古人于此等处,往往以意敷衍,非必纪实之辞,不足信也。然则自孝景以前,诸子之学,未尝不平流而进,而何以其兴盛卒不逮儒家邪?则知学术之盛衰,宗派之隆替,实与社会风尚之关系深,而与国家政令之关系浅矣。说见第五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