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第8/11页)
(7)“德国人帮凶”。
1944年8月2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下达了《关于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驱逐“德国人帮凶”》的第001036号命令。12月12日,贝利亚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目前已确定迁移的‘德国人帮凶’共计735户(2238人)。迁移行动将于1945年1月25日在各地同时展开。请您给予指示。”[74]不久,根据当局的命令所有“德国人帮凶”都被发往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的特殊移民区从事植棉工作。
(8)“符拉索夫分子”。
“符拉索夫分子”——А.А.符拉索夫将军领导的反苏维埃军事组织“俄罗斯解放军”成员。其主要是一些受德国法西斯宣传机构鼓惑,饥寒交迫,对集体化和1937年大镇压不满的乌克兰和俄罗斯族人。“符拉索夫分子”是1946年出现的一个人口规模较大的特殊移民类型。当局迁移此类人员的依据是1945年8月18日国防委员会第9871号决议,1945年12月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1946年3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将曾在德国军队、军团和警察部队中服役,后经检查—过滤营审查的“符拉索夫分子”迁往特殊移民区》诸决议。上述决议规定:“符拉索夫分子”在特殊移民区的居住期限为6年。此类特殊移民区的地理分布如下:哈萨克共和国、布里雅特—蒙古和科米等自治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克麦洛沃和莫洛托夫诸州。“符拉索夫分子”主要包括两部分人:经检查—过滤营审查后的查无实据者和从古拉格劳改营获释的囚犯。根据苏联国家安全部1951年10月24日的统计数据显示,1945~1951年被迁入特殊移民区的“符拉索夫分子”共计177573人。[75]从1951年下半年起,当局开始放松对“符拉索夫分子”的控制,针对这一类特殊移民的解放力度也不断增大。
(9)根据1948年6月2日法令被迁移的人口。
1948年迁移“扰乱社会治安犯”的情况
1948年,特殊移民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移民人口类型农民——“扰乱社会治安犯”。根据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Н.С.赫鲁晓夫的建议,1948年2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颁布了《关于将恶意逃避农业劳动和生活腐化分子迁出乌克兰共和国》的决议。在Н.С.赫鲁晓夫的鼓动下斯大林决定将乌克兰的这一做法推广到全国。1948年6月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出台了《关于将恶意逃避农业劳动和生活腐化分子迁往国家边远地区》的法令。依此法令遭到当局强制迁移的都是所谓未完成最低劳动日义务的集体农庄农民,流放期为8年。此类人口的迁移一般先由集体农庄社员大会组成的公共法庭作出“公议性判决”,经区执委会批准后执行。1948年9月16日,苏联内务部警察总局也颁布了《关于军人因1948年6月2日法令而迁移者均没收其军人证》的指令。
根据上表所示,1948年根据该法令被当局强制迁移的人口共计38350人,其中来自俄罗斯联邦各州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乌克兰共和国。以后数年,此类迁移活动仍在继续,但规模逐渐趋缓(例如,1949年有4756人,1950年有675人,1951年有240人,1952年有260人)。[76]
(10)1945~1949年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地区的移民。
战后1945~1949年,当局针对波罗的海沿岸居民的迁移主要根据以下指令:1945年6月16日苏联人民委员会指令,1946年12月10日苏联内务部指示,1946年12月18日苏联内务部《关于从立陶宛共和国迁移匪帮头目和积极分子等家属》的法令,1948年2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关于从立陶宛共和国迁移处于非法状态、在武装冲突中被击毙、被判刑之匪帮和民族主义者等家属,匪帮帮凶,富农及其家属》的决议,1949年1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关于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诸共和国迁移富农及其家属、匪帮和民族主义者等家属》的决议。根据上述法令,1945~1949年当局共从波罗的海沿岸迁移人口143600人,其中来自立陶宛81200人,来自拉脱维亚约41900人,来自爱沙尼亚20500人以上。[77]
(11)来自“黑海沿岸”(希腊人、“达什纳克党人”和土耳其人等)的移民。
1949年5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颁布了《关于迁移“达什纳克党人”、土耳其和希腊等民族》的第2214-356сс号决议。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诸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黑海沿岸(奥德赛和克里木等地区)。此类移民在苏联内务部特殊移民部相关资料中均被称作“来自黑海沿岸的移民”。其中希腊族移民主要被迁入哈萨克共和国,“达什纳克党人”(亚美尼亚族人)被送往阿尔泰边疆区,土耳其人被发往托姆斯克州。1949年,从“黑海沿岸”地区迁入各特殊移民区的人口共计57680人,他们均属于永久性特殊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