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卷二(第6/8页)

《说文》:“枝,木别生干也。”按:干直而专,枝分而杂,有歧杂之义焉。凡木之枝,斜挺旁出如相扶持,有撑持之义焉。杈枒森布,猝不可近,有拒御之义焉。周秦古书凡用枝字,大抵不出此三义。《易》曰:“中心疑者其辞枝。”《荀子·解蔽篇》:“心枝则无知。”此歧杂之义也。《汉书》叔孙通等传:“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庄子》:“师旷之枝策也。”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漂峣而枝拄。”此撑持之义也。《史记·项羽本纪》云:“诸将詟服,莫敢枝梧。”《鲁仲连传》:“枝桓公之心于坛玷之上。”此拒御之义也。《汉书·地理志》“汉中淫泆枝拄与巴蜀同俗”注:“言意相节却不顺从也。”歧杂者,枝字之本义。撑持与拒御者,枝字引申之义。后人不知引申之义,每疑枝当作支,盖古训久不明矣。

《说文》:“柴,小木散材。”《楚辞》注:“枯木为柴。”按:小木枯枝,杂缚一束,谓之柴。世俗之通称也。由柴字而引申之,有枯槁阻塞之义焉。《庄子》:“柴立其中央。”柴立,犹枯坐也,所谓形如槁木也。《外物篇》:“柴生乎守。”柴,谓梗塞也。言所以闭塞不通者,由于拘守太过也。《天地篇》:“趣舍声色,以柴其内。”谓梗塞于胸中也。《庄子》篇中柴字皆取枯槁阻塞之义。《通鉴·汉纪》:“收杨震太尉印绶,震于是柴门谢宾客。”胡身之注曰:“柴塞其门也。”又《魏纪》:“朱桓言于吴王曰:曹休战必败,败必走,走必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胡身之注曰:“柴路,谓以柴塞路也。”国藩按:柴,即塞也。以兵阻塞此路,非更以柴塞之也。胡氏于《汉纪》注近之,于《魏纪》注失之。

《方言》:“凡草木刺人,自关以东或谓之梗。”按:凡木之粗枝无碎枝零叶者,世俗通谓之梗。在树而生者,谓之枝。斫伐在地而枯者,则谓之梗,谓之柴矣。梗字有粗直之义,又有阻塞之义。《尔雅·释诂》:“梗,直也。”《方言》:“梗,略也。”《吴都赋》注:“梗概,粗言也。”《东言赋》注:“梗概,不纤密也。”此粗直之义也。《周礼》:“女祝掌以时招梗禳之事。”郑注:“梗,御未至也。”谓未至之凶灾,先梗而御之,此阻塞之义也。《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谓荡荡王道,而政化不能流行,忽致梗塞也。《毛传》:“梗,病也。”此望文生训,非见义也。杜注《左传》曰:“病也。”《广雅》亦曰:“病也。”此承毛传而误者也。格、枝、柴、梗诸字,在后世以为死字,在古人常引申其义而活用之。苟明乎死字活用之法,而周秦古书故训之不可通者寡矣。

废者,弃也,去也,不用也。而经典亦多用为置。《公羊·宣八年传》:“废其无声者。”注云:“废,置也,不去也。”《庄子·徐无鬼》:“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释文》:“废,置也。”《广雅》、《小尔雅》皆云:“废,置也。”古人属文措字,多有旋相为用之妙。如乱字本训变,训反,而亦多训治。如《皋陶谟》曰“乱而敬”、《论语》曰“予有乱臣十人”是也。茀字本训草秽塞路,而亦训治。如《生民》篇“茀厥丰草”是也。除字本训除去,除恶粪,除皆以去之为义,而亦训为除授。如《诗》曰“何福不除”是也。凡兹之属,可以类推,则属文措字,熟于古训,正尔变动不居矣。

《汉书·贾谊传》:“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师古曰:“属,谓缀辑之也。”国藩尝就属字旁稽故训。《说文》云:“属,连也。”《广雅》云:“属,续也。”《文选·颜延年赠王太常诗》云:“属,犹缀也。”《庄子·骈拇篇》音义云:“属,谓属着也。”合散者观之,则连属之通义耳。凡本为一物,则无所谓属。虽别为二而仍联为一,则谓之相属。《小雅》:“不属于毛,不离于里。”谓子于父母形骸虽隔,而气则相属。属文者,谓以文字相连缀成章也。《史记·屈贾传》云:“屈平属草稿未定。”此属字则与属文字有别。属者,适也,谓当此际也。左氏《成二年传》:“属当戎行。”谓于此际在戎行也。《昭四年》:“属有宗祧之事于武城。”谓于此际有事于武城也。《汉书·李寻传》:“属者颇有变更。”谓近此之际,颇有更改也。“屈平属草稿”云者,谓平于此际草创宪令也。颜师古《匡谬正俗》曰:“草创,盖初始之谓,亦未成之称。”然则草稿二字之义,谓草创其文同于禾之稿秆,未甚整理云尔。今人不察,或称属草。交朋中用属草字者往往而有,失之远矣。又《礼记·经解篇》:“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郑氏注:“属,犹合也。”谓此事与彼事相提而论,此辞与彼辞相合而观,或事同而辞异,或辞同而事异,而等差出焉,褒贬见焉,故曰春秋之教。辞者,谓已成章句,圣人之书法属辞者,此章与彼章合并而观。文者,一字之称。属者,此字与彼字连续而成句。今人或以属字与属文等视,无复区别,亦为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