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一(第9/11页)

复左季高制军 同治二年四月初二日

顷奉寄谕,敬审总制闽浙,仍专治浙江军事。圣主任贤之笃,荩臣谋国之忠,良堪庆幸。惟舍弟谬步后尘,深虑不学无术,陨越诒羞。

此间近状,已具于二十七日奏片中,亮达冰案。忠酋十七日自石涧埠解围后,十九日围扑庐江,二十一日围扑舒城,二十五日围扑六安州。庐、舒皆两日解围以去,六安则二十八日尚未解去。该州为希帅部粮台,颇有储蓄,又仅两营守兵,又苗沛霖新叛,距该州仅百余里,与相应和,故忠酋思得该城,为皖与鄂、豫居中绾毂之区。弟现调霆军往援,未知赶得上否。其湖北下窜之捻股,中途在蕲水分支,一支西旋,回窜河南;一支东下,过宿、太等县至桐城,而与忠酋合股,锐意上犯汉、黄,兼窥荆襄。伪文抄呈台览。

今岁江汉盛涨,弟多调水师援鄂,又以希帅东来,咨请暂驻黄州。闻希公初十日起程,旧病复发,十八日尚在湘乡备咨报病,抵鄂尚需时日。自胡文忠薨后,鄂中军心涣散,恐不足御狂寇。鄂事倘有疏失,皖中首承其敝,而江西、湖南亦将旰食,焦灼曷已。

徽、休仰仗大力,竟获转危为安。钤峰十一日小路口之战,黄文金全股大败,厥功甚伟。克庵小挫一次,转战弥厉,前与王心初迭剿徽、休之贼,皆系以少胜众,而十七日、二十四日大破黟县一役,以四五千之兵,敌二十万之贼,尤为奇捷。惟弟不能派拨一旅,由东、建进援徽、祁,而唐镇又不能自率一队,助刘、王会剿休、黟;客兵裹创而苦战,地主释甲而闭关,感佩之余,愧悚无地。刻下惟祁西祁南余匪未靖,其窜犯江西之心至今未死,更烦荩筹,一为廓清。自寿州、正阳撤去防兵,苗沛霖外有僧邸之煦妪,内无湘军之逼处。本可相安无事。去腊今春,僧邸改图昌言于众,奉辞伐苗;至二月又变其说,谓目前仍宜主抚,与唐中丞会衔出示,谓苗道现已撤练,真心效顺。示于十二三日张贴,苗即于十七八日举事。谕旨仍以剿苗事宜,责成弟与希庵。谬以非材,膺兹艰巨,发、捻之外,重以苗祸,伏求闳谟,救此颠踬。

复沈中丞 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

复接三月二十七日赐书,敬承一切。黟、祁败逆,竟已并入饶、浮,号称二十余万,势若长蛇,诚可深虑。惟闻石、太各股二十四日在黟县刘、王大战,二十五日实已败退岭外,仍回石、太。来示所云牵缀韩营,蔓入浮境,当是二十内外情事,或尚是祁西黄、胡等股,非黟北古、赖等股也。下游实无所得食,该逆冒死内窜江西,以营一饱,其势但愿进死,不愿退生,穷寇狠谋,殊无御之之法。然刘、王等军在徽、祁境内,以少击众,屡获大捷,均出意料之外。若留钤峰守祁,而克庵、心初回剿浮、景,合之段、韩二军,或更有意外之捷。全数驱之东窜,亦未可知。此则全仗阁下与左帅大力维持,与苍苍者悯念江、皖孑黎而已。

六安之围,初一日环攻愈急,春霆以久无口粮,师行甚迟惠协六万,以三万解鲍,现尚未到。淫雨泥泞,城中仅守兵一千,恐难久支。苗沛霖与忠酋勾结,亦派其党水陆来围六安。苗逆伪示抄呈一览。僧邸招降各捻巨股,斩其头目,抚其党羽,本系妥善办法。时会不妙,苗逆即借此激怒群捻,祸端弥烈矣。

复李少荃中丞 同治二年四月初六日

忠酋十七日自石涧埠解围后,十九日攻庐江,二十一日攻舒城,均不得逞。二十四日围扑六安,其势似不得不休,乃初二日亦解围以去,闻将由庐州、巢、含回窜。揣度贼情,约有三计:一则复去猛扑雨花台大营,如庚申春得杭不守,回攻和、张之故智;一则窜扑六合、扬州、里下河,冀江北疆土大成片段;一则闻太仓既破,回救苏州、六安。获逃贼亦称忠酋传令回援苏州。三者之中,末段最为近之。忠逆若果东窜,弟当檄春霆由柘皋以进巢县,檄彭杏南、萧庆衍由东关以进桐城闸,檄蒋、成、毛三军由六安救援寿、颍,声罪讨苗。是则沪上渐紧,皖北渐松,但未卜忠逆果东否耳。

复左制军 同治二年四月十五日

唐镇株守徽、休两城,从不带队出与刘、王会剿,弟亦数批责之,今略抄数纸呈览。其中或有渠辈以片纸来禀呈兵事,弟辄就其纸尾亲笔批还,尚是昔在太湖、宿松偶行之章程。朱、唐等呼之日小禀批词,与寻常印发者微有不同。敝处近年驭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军相距过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然后知古人所云:“作事威克厥爱,虽小必济,反是,乃败道也。”亦非仅唐镇为然,即鲍、朱亦殊出情理之外。兹亦抄一二批词奉览,以著其概。亦非仅鲍、朱为然,即希部亦非能打恶仗蹈危险者。弟亦不敢概责之诸将。自去秋以来,调度多乖,布置尤疏,如徽、休、祁门以至旌德,始仅江、朱、唐三军,本不足以当巨寇,自江良臣回蜀而将益少矣,自朱云岩由旌德移青阳而兵益单矣。向非公与沈幼帅以刘、王三军来援,则徽、休早已困于长围之中,溃败决裂,岂复为我有哉?然弟所以未能拨兵一顾徽、休者,盖亦有故。二月初五以前,宁国四面皆贼,鲍军久困,自顾不遑,别无大支劲旅,可当一路。逮鲍军出险以后,议定回援江西,已至大通矣,因忠酋围石涧埠而改图。石涧埠解围后,鲍军复登舟西上矣,因忠酋由庐江、桐城犯鄂而又改图。弟非敢重北岸而轻南岸,亦见刘、王进兵神速,苦战力堵,以为可以幸全,而又迭闻刘、王十七之捷,二十五之捷,钤峰十一之捷,韩军二十五之捷音,皆足以寒贼胆而却巨寇,遂尔倚仗客兵,始终置之不顾。不然,鲍军且不应回顾石涧埠之急,又焉敢进援舒、六,进规庐,巢,一意从事于北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