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百家杂钞卷十二(第14/14页)
汉兴,有尉律,学徒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书省字不正,辄举劾焉。又有“草书”,莫知谁始。其形书虽无厥谊,亦一时之变通也。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自以运应制作,使大司马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以上西汉及新莽
后汉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学之师也。后慎嗟时人之好奇,叹俗儒之穿凿,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以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时诸方献篆,无出邕看。以上后汉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苍》、《广雅》、《古今字诂》。方之许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博闻古艺,特善《苍》、《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厥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西,其文蔚焕,三体复宣,较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小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笺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以上曹魏
晋世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以上晋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造,巧谈辨士,以意为疑,炫惑于时,难以厘改。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兔为櫕”,“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以上元魏文字错谬
嗟夫!文字者,六籍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皆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苍》、《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而祖遇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世祖太延中,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歹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以上自述世习斯业
臣籍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及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苍》、《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苍》、《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以类编联,文无复重,统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训诂假借之谊,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逐字而注;其所不知,则阙如也。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以上自述撰集文字以义为主,而训诂音声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