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滇缅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1月)(第10/14页)

松山攻克在即,最高指挥官却愤愤而去。这出乎卫立煌的意料。

何绍周走前,叫副军长李弥负责前线军务。这对李来说当然是一个战场上的好机会,他立即给卫立煌复电:“军蒙宽限,宜增感愧,于转令之后,上下官兵决于明7日必灭此顽敌,以达长官之所望。”

李弥把军部从竹子坡推进至大垭口。

9月7日凌晨3点,真锅叫炮兵小队长木下昌巳带着两名会说中国话的士兵经马鹿塘坡下水无川方向朝龙陵潜行(守备队长金光此前下达过到最后时刻叫一名未受伤并见证整个战役全过程的军官进行突围的命令)。天亮前,真锅邦人烧毁了电台密码本,向芒市第56师团司令部发去最后一电,随之毁坏了电报机,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深埋了第133联队军旗的旗冠。处理完这些事儿后,真锅邦人在马鹿塘亲自焚烧了第113联队军旗。

这是抗战八年中,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自焚的第一面联队军旗。

拂晓时,第8军十攻松山,荣1师赵发毕第3团、第82师曾元三第245团扫清黄土坡第1、2、3、4号高地,居高临下向马鹿塘合围;马鹿塘正面的第103师程鹏第307团则从正面强攻。马鹿塘阵地上的日军被消灭殆尽。逃出来的那些屈指可数的残兵,又遭堵漏的第82师侦察排和田仲达第246团一部击毙。

但木下昌巳侥幸脱险。

真锅呢?在战后,第113联队补充兵品野实写有《异国的鬼: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并采访了未死者之一早见政则,后者据说看到了9月7日太阳落山前的一幕:“真锅大尉将联队军旗挂在肩上,挥舞着军刀,独自从横股阵地经公路边的一个小山坡,向着敌军占领的松山阵地(指黄土坡1、2号高地,为远征军荣3团攻克)方向冲去。道路弯弯曲曲,冲了约30米,他转向左面,人被山挡住。当时,早见只见到他的背影,然后背影也消失了。”

在这个记叙里,真锅是披着联队军旗进行自杀式的“万岁冲锋”的。

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这是必死的,以日军对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之奉若神明,真锅不可能冒失地披着军旗进行冲锋,因为那唯一的结果就是军旗被中国军队夺取。总之,真锅这个松山上最顽固的鬼子,消失在松山的残阳下了。

他必然被击毙了。

历时三个多月的松山围攻战,在最后的枪声中结束了。

指挥最后攻击的李弥坐在军部门外的一块石头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先后围攻松山的兵力是日军固守兵力的15倍,整个战役打了三个月零三天,其间采取了坑道爆破法,最后以伤7763、阵亡4000多人的代价,全歼了1300多人的拉孟守备队(30多人生还)。

这着实是一次惨胜。

拉孟守备队固然有阵地优势,士兵负隅而顽抗(在《血浴松山顶峰的荣3团》中,团副官崔继圣记载了这样一个镜头:在高地的母堡中,发现几具日军尸体,其中一具军衔是大尉,一个中队长,他的胡子连着头发,全身多处缠着绷带,一只脚的大脚趾,扣着机枪的扳机),但仍不足成为重兵围攻三个月零三天才打下来的主因。

事实是:在第8军参谋处编撰的《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里,很难发现在战役的整个过程里的战术上的睿智。今天投入两个团,明天投入三个团,甚至在前期和中期的战斗中几乎没有进行过夜袭。虽然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进行检讨,但松山终归是拿下来了。在缅北战局早已破冰时,滇西僵局由此也被打开。此战后,远征军的弹药和补给物资可通过惠通桥经滇缅公路直接运送到龙陵战场。

从腾冲到龙陵

拿下松山,腾冲之战也到了最后的关头。

攻腾冲的霍揆彰第20集团军,辖第53军(赵镇藩第116师、王理寰第130师)、第54军。前者军长周福成(保定陆军军官学校9期,辽宁灯塔人),所率的是一支东北军;后者是正宗“土木系”,集团军副总司令方天兼军长,副军长阙汉骞(黄埔军校4期,湖南宁远人)在7月扶正。这个军所辖的两支部队即龙天武第14师和潘裕昆第50师,在1944年春由空路被运送到印度,后参加密支那之战。两个师投入缅北战场后,第54军就剩下叶佩高第198师。在这种情况下,为攻打腾冲,卫立煌将熟悉腾冲情况的第11集团军直辖的李志鹏第36师、黄杰第6军顾葆裕(黄埔军校4期,上海松江人)预备第2师(这两个师此前交替在腾冲地区进行游击战)配备给第54军。

腾冲之役作战范围比松山大很多。

这一战,分高黎贡山攻击战、腾冲城外来凤山诸高地攻击战、腾冲城垣战、腾冲巷战四个部分。第20集团军五个师经连续血战,攻灭了高黎贡山上的日军各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