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泛滥与恐慌(第9/17页)

没有智利人在那儿碍手碍脚的,哥伦比亚人在南美洲就可以完全行动自由了。哥伦比亚一直代表着可卡因的一个主要出路,然而在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早期的时候,从事可卡因交易的人形形色色,而一旦美国人认识到它的价值,这生意便常常由北美州人控制。这其中一个便是扎卡里.斯万,罗伯特.萨博格的传记作品《雪盲》——可能仍然是有史以来有关贩毒的最好的一本书——里的主人公。同乔治.容格和其他许多美国的贩毒分子一样,斯万一开始是走私大麻,在意识到可卡因交易有多赚钱后马上转了行。当时的毒品走私——尤其是大麻走私——被视为是轻松容易的事。因此在七十年代早期,许许多多没有经验的业余选手艰难地跋涉到哥伦比亚,弄上几公斤来试试运气。数不清的对他们侥幸脱险和蛮勇之举的报道进一步美化了早期可卡因贩子的牛仔形象。1970年刊登在《滚石》杂志上的一则有关杰瑞.霍普金斯的趣事就漂亮地说明早期的贩毒者喜欢保持的那种形象:一个贩毒者背着几公斤的毒品很酷地走近海关关口,把一个纸条递给海关官员。纸条上写着:“我是联邦禁毒人员。我是在没有身份证的情况下旅行。我正在跟踪那个带着大钱包的浅黑肤色的女子。请让我和她迅速通过。可能会有暴力发生。”同大麻交易一样,可卡因行业也一度非常轻松容易。只是好景不长而已。

哥伦比亚人对走私太了解了,他们不会让晕头晕脑的外国佬赚走所有的钱。他们开始把非哥伦比亚人挤出去——必要的话还使用暴力。哥伦比亚此前不久才从称之为“暴力之战”的内战状态中解脱出来,国内有大量的武器,人们很乐意使用它们。美国人困在一个他们不了解的国度,只需要警告一下——也许再加上在枪口下把货放下的经历——他们就会乖乖地回国去。自由竞争的时代到1972年就结束了。哥伦比亚的毒贩子一旦搞定了国外的竞争者,他们便开始争夺内部的优先权。他们很聪明。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买通所有的当地警方势力。警察的工资非常底,可卡因贩子钱又多得不知道怎么花,所以这也没什么好吃惊的。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们行动的彻底性。他们在收买警方方面做得颇有成效,到1971年的时候,人人都知道哥伦比亚主要执法机构——DAS(哥伦比亚公共安全部)——缉毒部门的头,奥德奈兹.沃德拉玛将军是这个国家主要的毒品贩子之一。接下来的几年里,根本就没有谁会真的遭到突击检查。就是那仅有的几个不幸被抓住的家伙,他们的控状总是不知放到哪里去了,证词也突然变得前后不一起来。不仅如此,整个七十年代早期没收的可卡因不幸有个爱从警察局的仓库里神秘失踪的习惯。大卫.赖特是最早进入哥伦比亚的几个禁药取缔机构的官员之一,他回忆起等到自己到那儿的时候,DAS的头已经换成了一个新将军,马特拉那,素以“清廉”而出名。马特拉那解雇了好大一批DAS警察,用没有被腐蚀的人员来接替他们的工作。但是这个举措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它的名声糟糕透了。人们认为他们绝对是哥伦比亚执法机构中最腐败的部门——包括毒品部的头在内(我到那儿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所以马特拉那让一些军方的人来负责,他们的的确确努力召集一些诚实正直的人,试图把队伍清理干净。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了一年时间。

可卡因走私活动最初在哥伦比亚是以家庭手工业的形式开始的,但是它发展得非常迅速。开始的时候是把可卡因装在随身携带的包和衣袋里来越过边境线,通常是扒手和犯了小罪的罪犯在去美国的路上顺便带一点。即便是在圣地亚哥——就位于墨西哥边界线上——几盎司(大约60克)的可卡因也算是大发现。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赖特当时还是个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他的任务是把有关不断出现的可卡因贩子的情报卷宗汇集起来。他回忆起走私活动发展的速度:

[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他们几百公斤几百公斤地走私可卡因……几年后,当有新的线人走进来,除非他能让我们一次缴获一百公斤的货,否则我连话都不想同他说。一次,我的搭档找来两个线人,给了他们一点钱,告诉他们说,“我想让你们看看是不是能弄成500公斤左右的买卖”,他们回来的时候弄成了好几宗。关键是要看他们能不能真的把这种交易做成功。实际情况是,做成这样的交易惊人地简单。

随着可卡因贩子开始了竞争,市场的作用占了上风,大毒品贩子把小毒品贩子弄得破了产,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更多的力量。禁药取缔机构官员开始关注这些大鱼的名字,还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大玩家不是相互竞争,实际上他们一直在相互帮助对方摆脱困境。常常是一方行动的时候,如果他们供货量不足的话,便从其他若干个看起来是竞争对手的毒贩子那里把可卡因调拨过来。如果货顺利到达,利润大家分。如果出事了,损失也是大家分担——没有人会破产。赖特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报网络,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大玩家都集中在两个城市:麦德林和卡利。尽管警方对波哥大的毒贩子——甚至是工厂——进行了突袭行动,不知什么原因,这两个城市的可卡因仍然很猖獗。令人警觉的是,每个城市里的重要的大玩家的名字开始有规律地出现在他的档案系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