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谁帮武则天夺权(第2/5页)

反对当然是应该的,王皇后的娘家,就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员,而且王皇后是唐太宗给李治选的媳妇,轻易废了,自然对不起先皇。而此时的唐高宗根基未固,也不敢违拗群臣自作主张,要废后,必须取得大臣的支持。唐高宗先是服软,主动找各位大臣私下会谈,没结果,然后又重点找突破口,找长孙无忌商谈。召进宫里谈,不同意,去长孙无忌家里谈,也不同意,然后咬咬牙放下身段,竟然给长孙无忌送礼。先送官,把长孙无忌3个小儿子(平均年龄5岁)都封了正六品,又送钱,单绸缎就送了10车,最后逼得没办法,连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都上门请求,但任你说破天,长孙无忌就俩字——不行。

如果照这个局面闹下去,关陇集团抱成团硬抵制,武则天的皇后梦估计也做到头了,至于以后的当皇帝,更是痴人说梦。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谁都没看上眼的小人物——李义府,轻易扭转了局面。

李义府也算是个老臣了,贞观年间他就入朝为官,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考他的才学,后来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是一个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在贞观年间,他是最有名的笔杆子。可跟长孙无忌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到了唐高宗在位时期,许多门第高贵,曾与他平级的官员,早已经位高权重,他却还在做抄抄写写的工作,没办法,谁让他出身低微呢,而且原本赏识他的马周等众臣也作古了。可他不甘心,一直在等待机会,看准了废后之争这个机会,他决心赌一把。

不过这个决心不好下,长孙无忌毕竟是朝堂上的大佬,真撕破脸,那就混不下去了,还没等他下决心,长孙无忌就先和他撕破脸了。李义府为人阴沉,绰号李猫,虚伪小人名声早就在外,偏偏又因工作上的小事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眼里不揉沙子,准备把他贬官到西北去,如果再不赌,就要在老少边穷地区喝风了,李义府下决心:赌!

他赶紧给唐高宗写奏章,中心内容一句话:速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以安兆民之心。这奏章可真是雪中送炭,唐高宗高兴地立刻拿给群臣看,接着又把他提拔成中书省侍郎,一个小秘书,摇身一变成了副部级高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李义府现身说法,朝中一大群寒门出身的官员纷纷上表,要求废掉王皇后。唐高宗登位后,第一次感到有这么多人支持他。

但长孙无忌不甘心,他聚拢了裴行俭、褚遂良等大臣,决定联合上奏,将李义府贬斥。但唐高宗先行一步,在武则天的撺掇下,将长孙无忌的得力干将裴行俭一下子贬到了高昌,削掉了长孙无忌的羽翼。当然裴行俭贬官后在当地整顿边防,屡败突厥,成就了名将的威名,这是后话了。

事情到这里,算是僵住了,与其说是废后问题,不如说是一大批被门阀士族压制的寒门官员,在废后的名义下大胆地造反了。一连几天,朝堂之上争论不断,长孙无忌一派人少但权重,李义府一派人多而权轻,双方陷入了僵持。这时候,又一个人意外地加入了,这个人就是在贞观时期打了一堆胜仗的名将李绩。

李绩为什么要帮武则天,原因很简单,李绩战功卓著,却也因为出身低微,在李世民在位时一直遭到压制,论地位远不能与李靖、侯君集等人相比。唐太宗临终前还对李绩不放心,将李绩贬出京城,又嘱咐唐高宗即位后立刻将李绩召回,以收揽李绩之心。但长孙无忌掌权,李绩一直不得抱负,连他的兵权也被长孙无忌收掉,所以借机和长孙无忌唱对台戏,也就很正常了。他的加入,成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绩公开宣称:“这是陛下家事,臣子无权过问。”一句话,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九月初三,一直反对废后的重臣褚遂良被贬,废后不可逆转。十月十二日,王皇后正式被废,31岁的武则天,从此母仪天下。而长孙无忌一派在这场斗争里,遭到了沉重打击,褚遂良、裴行俭等重臣相继遭逐。唐高宗也借机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长孙无忌也算识趣,此后几年,他很少再介入朝政,反而埋头著书,以图借此避祸,但祸终究还是避不了。褚遂良、上官仪等长孙一脉的重臣,在之后几年陆续被清除,到了公元659年,有人举报长孙无忌勾结太子谋反,礼部尚书许敬宗几次强烈要求追查,大批寒门官员纷纷跟风弹劾。众议汹汹之下,唐高宗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将长孙无忌发配到四川,随后褚遂良的官职被撤,长孙无忌的子女被流放岭南,长孙无忌本人自缢而死。一代名臣,就此谢幕,当然,导演就是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