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谁帮武则天夺权(第3/5页)
在这个过程里,给武则天出力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的李义府,一个是后来追查长孙无忌案件的许敬宗。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会投机,都是出身寒门,身后的名声也都是“奸臣”。说奸臣,一点都不冤枉李义府,他本人就是个伪善小人,人品也极其卑劣,“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由他而来。后来他专好贪污腐败,与儿女合伙卖官鬻爵,各类官职明码标价,仅借他母亲病逝的机会,就收了200多万钱的贿赂。但最后终于玩大了,在武则天皇后位置稳固后,因他臭名昭著,找了一条“谋反罪”,于公元666年被流放,死于流放路上。
而另一个“贰臣”许敬宗就值得商榷了。废后期间,他是紧跟着李义府上奏的人,为人最擅长见风使舵。废后之争白热化期间,唐高宗特意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可以说是废后事件的直接执行者,后来长孙无忌倒霉,也是他穷追猛打的结果,在武则天夺权的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开路急先锋。但这个人却有另一面:隋末农民战争的时候,他和魏征一起是窦建德的谋士,后又一道被俘归唐,魏征获得重用后,曾多次大力举荐他。贞观年间,他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修史,当时他是著作郎,贞观一朝的实录以及隋末农民战争的记录,相当多都是他留下来的。如《隋书》《晋书》《太宗实录》,皆出自他的手笔,今天依然是研究那段历史的宝贵资料。他还曾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受命起草诏书。
在唐高宗当政时期,受到重用的许敬宗,做得更多的还是文化工作,当然被诟病的也不少。比如他受命修《姓氏录》,抬高武则天家族的地位,一直被人称作小人。但是他的《姓氏录》打破门第观念,按照政绩功勋来排定姓氏座次,却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寒门子弟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彻底打开。他在做礼部尚书期间,改革科举的选拔方法,鼓励大批寒门学子参政,打破士家大族的垄断,甚至建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广文教,鼓励少数民族部落子弟学习儒家文化,这对于唐王朝的统一和巩固,都是有贡献的。而且许敬宗为人“性谨慎,常掩僚属之过” 。在当时的口碑,确实比李义府好太多。所以比起李义府最后被一脚踢开,他却终生显贵,于672年以太子少师身份善终。
二
如果武则天的亲信,多是李义府这样笑里藏刀的,或者是许敬宗这样见风使舵的,恐怕她也完成不了从尼姑——皇后——女皇的三级跳。事实上,武则天的一生沉浮里,确实有许多才能卓著的“贰臣”辅助。
武则天能够顺利介入朝政,树立自己的威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为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一场战争中的决策:公元661年的唐平高句丽之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唐朝原计划先平高句丽的盟友百济,再集中力量剿灭高句丽,却不想百济平而复叛,又联合日本从朝鲜半岛登陆夹击唐军,麦克阿瑟“临川登陆”的妙笔,竟然在1000多年前就上演了。正在苦战的唐军,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危局之下,唐高宗甚至一度想御驾亲征,却被武则天劝阻,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方案:唐朝组织海军,渡海东征,从朝鲜半岛登陆击败日本,保证战役胜利。这个方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然后,唐军顺利地平灭了高句丽,击败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念念不忘的心愿。武则天的声望也第一次鹊起,从此渐渐参与朝政,直到掌握政权。而在这场战争里,武则天另一个贡献,就是举荐了一个人——刘仁轨。
这场战争爆发的时候,刘仁轨已经60岁了,但这却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这位老军人从李渊时期就入伍参军,到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干到了县尉,却因擅杀都尉差点被李世民处死,幸亏魏征说情才捡回一命。在李世民时代,他始终是县丞一类的芝麻官,直到唐高宗登基后,才升任给事中,后来李义府被人告发,他公正处理,得罪了当时这位位高权重的“李猫”,虽被提升为山东刺史,却因运送粮食的时候遭遇飓风,被李义府下狱,幸亏武则天说情,才免于一死。不久之后,高句丽战事吃紧,刘仁轨得武则天举荐,临危受命渡海东征。
武则天赏识刘仁轨,是从刘仁轨做给事中开始的。当时的刘仁轨曾上《平高句丽五策疏》,提出了从辽东、山东水陆两面夹击高句丽的战略。从那时起,武则天就认定了这位老将的能量,虽然此后刘仁轨得罪了武则天的心腹李义府,但武则天仍然举荐了他。公元661年三月,刘仁轨出征,唐军从锦江登陆,一举击破百济军的包围圈,锦江一战歼敌万人,百济联手高句丽夹击唐军的计划彻底破产。得胜后的唐军又遇大雪酷寒,唐高宗闻讯,意图让刘仁轨赶快班师,刘仁轨却坚决反对,认为现在班师会功亏一篑。果然不出刘仁轨所料,百济随后联合日本,联兵向唐军发起反扑,刘仁轨当机立断,率领水师抵达白江口,与日本舰队相持,日军此时有5万多人,是唐军的5倍,敌众我寡下,刘仁轨先抢占江口,逼得日本水师400多艘战船,只能挤在狭窄的河道里,继而发动火攻,5万日军登时陷入了一片火海,唐军趁势冲杀,一场大捷,杀得日本军队全军覆没。这场中国史书记载不多的战役,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交兵——中日白江口之战。也正因此战失败,此后的日本,对中国由侵略一度变成仰视,下死命向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