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再造中兴唐宣宗(第2/3页)
二
说李忱是小太宗,绝不仅仅因为他有李世民那样的果敢、冷静、坚韧,更因为他有李世民一样的理想:建立一个天下太平的盛世。
李忱给官员们最主要的印象,就是自律、勤政、好学。
比如李忱每天手不释卷,看得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记录贞观伟业的《贞观政要》,走到哪里读到哪里,不但自己读,还要发动官员们读,上上下下掀起学习唐太宗的高潮。
除了唱高调,做实事上,李忱更是勤快,比如他让大臣令狐询,把全国六品以上的官员整理出名单,不到几个月时间,他就记得滚瓜烂熟,任何一个官员,一报职务,他就能准确地说出这个人的姓名,为官履历以及能力和政绩。他还经常借游猎为名访查民间,考察地方官的具体政绩。一次路过陕西礼泉时,见当地有父老在为本县县官李俊爽祈福,过了一个月后,怀州刺史出缺,李忱就毫不犹豫地提拔李俊爽接任,众臣无不惊讶:一个小小七品县令的政绩,他居然能记得清清楚楚。
李忱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可以说是小事不糊涂,但人常说小事不糊涂的人,大事必然糊涂,事实上,李忱在大事上更不糊涂。
说李忱治下的唐王朝,是小贞观,不仅仅因为李忱在小事上事必躬亲,更是因为他抓住了唐王朝此时最重要的问题——效率。
唐朝到了中晚唐时期,可以说是社会矛盾复杂,比如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带来的结果就是政治腐败,相互倾轧。李忱从登基开始,就身体力行,励志革除官场的种种弊病。他在位期间,健全了唐王朝的官员审查制度,对地方官员的考核,用中央直接派御史来进行稽查,御史只向皇帝本人负责。另外,在全国各地广布亲信,收集地方百姓对于地方官的种种言论,优秀的表彰,有劣迹的一律查办。他在位期间,官员的升迁,有时候可以用“奇迹”来形容,比如今天你可能还是个芝麻绿豆的县令,但是明天很可能就官至刺史,今天你可能是位高权重的京官,明天很可能就一撸到底。他用几乎工作狂的状态,每天审查全国各地递交上来的报告,着力整治贪污腐败。与此同时,他对自己也非常严格,比如他非常欣赏的一个乐工杀了人,他坚决交给司法机关严办,毫不袒护。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他都严格到近乎不近人情的地步。一次他的女儿穿了一身孔雀服,本想在老爹面前显摆一番,没想到却被李忱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说我正在厉行节俭,你却如此铺张浪费,这让外人怎么看我?他的小女儿结婚前为小事发脾气,他知道后,坚决取消了小女儿的婚约,说你这个样子嫁过去,不是给我丢人吗?因他的以身作则,当时的达官显贵们,几乎没有敢纵容属下胡作非为的,唐朝吏治之风,一时大好。
李忱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精简机构,尤其是精简税务机构。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税收体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地方收税的权力被直接下给县令,且不许委派官吏代收,从制度上堵住了贪污腐败的口子,同时大力裁减冗员。结果,李忱在位时期,官员俸禄的开支,竟然减少了三分之二,而税收则增加了近一倍。
当然,对李忱来说,他最想做到的,就是结束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但此时的宦官势力盘根错节,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李忱虽然大权在握,却也不能轻动,只能在各个方面进行限制,减少宦官干涉朝政的机会。李忱在位的13年,是中晚唐宦官势力最“消停”的一段时期,虽不如唐太宗贞观时期那般政通人和,但是说国泰民安,却也不过分。
三
李忱之前的唐武宗,之所以号为“武”,是因为其赫赫的对外战争功绩,比起前任来,李忱虽然没有“武宗”的封号,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他的前任没有做到的事情:收复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丢失,是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事情,为了平定叛乱,唐朝调动河西、安西地区的驻军参加平叛战争,结果临近的吐蕃乘虚而入,夺取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丢失的后果对唐朝来说是严重的,唐朝丢失了战马的产地,长安地区也失去了屏障依托,因此边防形势岌岌可危,吐蕃在中晚唐时期两次侵占长安,正是因为这个优势。
但一个天大的馅饼,却在李忱登基后第四年砸到了他的头上:河西沙洲地区的汉人张义潮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吐蕃政权的统治。事后,张义潮主动遣使,向唐王朝报捷。消息传来,唐王朝上下欣喜若狂,甚至有大臣要求,趁吐蕃势力衰弱之时,果断发动对吐蕃的进攻,彻底消灭吐蕃。此时唐王朝的军队经过唐武宗时期的整顿,正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时期,加上沙洲地区独立,唐王朝如果此时进攻,是很有希望获胜的。但李忱却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唐朝和吐蕃刚刚经过会盟,双方盟誓“患难相恤,暴虐不做”。李忱采取了最理智的方法,一方面遣使册封张义潮为沙洲节度使,一方面向吐蕃说明情况。结果,持续了100多年的河西问题,就这样和平解决了,唐王朝收回了河西走廊领土,封闭百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