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6/8页)
“只要检阅使答应,我可以想办法。”他说,“我留了一点钱在那里、离十万的数目少得有限,凑一凑总可以凑足。不管怎么样,先把枪领了下来再说。”
贾玉璋凑足十万现款,当天下午四点钟派人从李彦青的门路送进去;六点钟就接到他的电话。恰好接在冯玉祥手里。
“是冯检阅使不是?”
“是啊!你那位?”
“我是彦青呐!大总统批给你的枪炮,我早就预留好了;怎么不来领哪?”
“好,好!马上来,马上来。”放下电话,冯玉祥骂道:“好兔崽子,搁着你的,等着我的,总有一天剥了你的皮!”
吴少霖听他谈冯玉祥的故事,娓娓言来,如数家珍,心里不免奇怪,他不是军政界中人,何以如此熟悉军阀的内幕。因而慢慢套问,越谈越深,大有发现。
原来段祺瑞自直皖之战惨败后,积极联络各方,准备一拳打倒直系;在他左右的亲信,分为两派,一派以他的内弟吴光新为主,称为“国舅派”,一派以他的长子段宏业为主,称为“太子派”。前者主张联奉;而后者主张收买冯玉样,居间联络的人,叫贾德耀,原籍安徽合肥,寄籍山西,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出身,做过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是冯玉祥的拜把兄弟。段祺瑞对两派的主张,兼容并包;但收买冯玉祥要钱——冯玉祥所部军官的眷属,大都住在北京:“长安居,大不易”,而十一师的饷,又经常被克扣,所以冯玉祥要钱,亦是迫不得已之事。
但段祺瑞没有钱,扩充皖系的实力,组织“参战军”,以及马厂起义,打败张勋的“辫子军”,都靠曹汝霖的“西原借款”,以及他跟日本方面的深厚关系,向正金银行调动支应。如今不在台上,借外债亦有困难,所以唯一的办法是“乞诸其怜而与之”,靠张作霖的支持。
张作霖接济段祺瑞,已经有过两次,都是由于立言经手,因为于立言跟杨宇霆是旧交;第一次是八十万元;第二次是四十万元,都由奉天正金银行开出汇票,至天津正金银行兑款。这一回段永彬到奉天,从语气中听得出来,也是代表段祺瑞去接头,要求第三次经济支援,而且所望似乎甚奢。
吴少霖心想,这是直奉第二次开仗的前奏;因为要士兵用命,自然要先发“恩饷”,看样子奉军间接收买冯玉祥,已经成功了。
在奉天顺顺利利地达成了任务,吴少霖仍旧坐“北京号”货轮回天津;这一回未与段永彬同行,他还逗留在沈阳。
但就在吴少霖回到天津的那天,王承斌遭遇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原来王承斌与王维城的冲突,日趋尖锐,终于表面化了,双方都告状告到吴佩孚那里。王维城告王承斌种种迫害;王承斌告王维城擅离职守,不听指挥,并以辞职为要协。吴佩孚在王维城信上批了四个大字:“稍候一候”;对王承斌的批字,多了一个字:“我自有办法。”
吴佩孚是甚么办法呢?他抓住了王承斌的一个疏忽;当徐世昌垮台后,直系首先提出拥护蔡元洪复任,此举在以恢复旧法统为名,拆广东非常国会的台,各方因为黎元洪革命首义,为人和平,在此扰攘不安之际,不失为事实上可以承认为的元首。而黎元洪则以“废督裁兵”为复任的条件,此一号召。深符民意,各省军阀,不敢公然反对,纷纷通电,表示赞成,但事实上谁也不愿放弃兵权,因而“变形易貌”,换汤不换药,所谓“废督”,只是将某省督军这个职称,改称为“督理某省军务善后事宜”,而简称仍是“督军”。吴佩孚为了统一兵权,乘此机会,提出“督理军务善后事宜”而兼任师长者,必须解除师长一职,这才是以身作则来善后。
王承斌事先考虑到吴佩孚曾有过此主张,贸贸然请辞,在吴佩孚正中下怀,下令照准,以王维城继任。而且将计就计,趁此解除了河南督军张福来的第二十四师师长;河北督军萧耀南的第二十五师师长的兼职。还预备解除山东督军郑士琦的第五师师长时,郑士琦表示宁愿降阶,辞去督军一不放弃师长,只好仍听其旧。
王承斌得此弄巧成拙的结果,内心愤怒,由天津进京,面见曹锟,要辞直隶督军;王承斌当然不便明言师长被夺之故,只说情绪不佳。曹锟当然也知道他的情绪何以不佳;拍拍他的肩说:“老弟,要不干,大家都不干。”
经此抚慰,王承斌将对直系的不满,缩小为对吴佩单个人的怨恨。“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最要紧的是形迹千万不能泄露。但对王维城,仍可以巡间副使的身分,加以节制;首先二十三师的饷,由巡间使署十六师的秘书长,借曹七的努力为胞弟撑腰,以致于“打官司”打到公府:曹锟亲自出面调停,二十三师的饷,由公府直接拨发,这一来造成了李彦青的机会,十四万一个月的饷,多扣两万,每月只得一个整数;此计极妙,除了多一笔收入以外,还无异向王承斌表示:“过去只扣两万,是卖你的面子;既然你不当师长了,犯不着便宜王维城。”在王承斌,闹了半天,多少也给王维城找了点麻烦;心里那口气也平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