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干 王(第5/7页)
1860年8月中旬,李秀成率兵三千进攻上海。他致函驻上海之外国公使说明立场:洋人之住宅店面,凡挂出黄旗,便可不受干扰;所有洋人教堂——新旧教皆然——也得挂黄旗,以免受军队破坏(太平军未必能从建筑式样上分辨)。李秀成为表心意,还下令处决一名曾杀过洋人的太平军士兵——虽然这个洋人是助清妖攻打太平军。不过,为了确保安全,太平军攻城时,洋人最好留在屋内,等到战火平息。39
结果洋人放弃中立,激战三日,集中炮火猛轰太平军,派小队人马阻止太平军夺取上海,令李秀成大感震惊困惑,而对于洋人向他们开火,李秀成的部下也同样毫无准备,起先呆站不动,“当弹炮倾泻到阵地上时,他们像石头一样,一动不动,不回一枪”40。1860年8月21日,李秀成满怀苦痛失望,致函英、美等各国领事:
惟本藩仍念及尔我共同崇奉耶稣,尔我关系之间,拥有共同之基础,信仰同一之教义。次本藩前来上海,只为订定条约,欲借通商贸易结成一致之关系,原非与尔等交战。若竟下令攻城,杀戮百姓,则无异同室操戈,徒令妖兵冷笑耳。
再则旅沪外人,各人之量度与地位相殊,其中必有具常识、明大义而辨利害者,伊等必不致人人贪图妖金而忘却与我天朝通商之利益也。41
东线战事至此势如破竹,但是1860年在上海受挫则是一大转折,自此万劫不复。太平军为了分散清妖势力,结果反倒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还与洋兵为敌。英、法司令官不仅要求太平军撤退,距上海五十公里以外,且禁止洋商逆长江而上,提供太平军补给武器。这个决定又导致太平军失了安庆,清朝水师得英国船只之助,不准商贾私枭在安庆卸货,安庆的命运就此而定。在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的指挥下,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湘军把安庆围了个水泄不通,太平军粮断援绝而投降,湘军将太平军士杀个片甲不留(总共超过一万六千人)。1861年9月12日,安庆陷落,太平军失去了与华西、华北腹地交通的枢纽。42
但在1860年8月,距安庆陷落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而洪秀全对东征也没有明确的看法。他既不称赞洪仁玕、李秀成攻占苏州,为南京解围;也没有斥责他们在上海失利。洪秀全心里还在想着再次“北伐”,说不定最后能灭了清朝,一如额尔金勋爵率军在1860年9月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逼得清朝皇帝出逃京城。李秀成不同意在此时北伐,洪秀全虽然“满腔义愤”,但也只能由得他去。43
不管是在上海遭遇的问题,洋兵对抗太平军,还是洋兵持续在长江上巡逻,都没有动摇天王对正教的信仰。的确,洪秀全已经找到了一本书来替代他修改《圣经》的计划,而且根据干王洪仁玕的说法,这本书极受天王喜爱。这就是班扬(John Bunyan)于1678年所著的《天路历程》。44有一个洪仁玕在香港就认识的传教士柏恩斯(William Bums)将此书译成中文,1853年在厦门刊行。《天路历程》已有中文摘译流传,如今天王可透过全译本细细追索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往新耶路撒冷朝圣的旅程,这个全译本还配有十幅精心绘制的插图。洪仁玕可能是在1858年得到此书,并将之献给天王,不过此书流传甚广,除了1853年的版本之外,在1850年代中,香港、上海、福州等地都有印行,所以洪秀全可能在之前就已得到一本。45
《天路历程》里头的这个克里斯蒂安是班扬梦中的人物,但是这个梦栩栩如生,读者可以全身全心体会主人翁在罪恶的重负下蹒跚前行,最后,信仰和照看他的福音传道者之言令之获得自由。克里斯蒂安抛弃了家庭的温暖,离妻别子,饱受痛苦、折磨和死亡的考验,向新耶路撒冷前进。许多良友死在途中,有些同伴怠惰、信仰不坚,通不过考验。插图更是凸显了蕴涵在各个事件中的情绪:克里斯蒂安的儿子在母亲怀里,朝着正在远去的父亲伸手;克里斯蒂安在耶稣的十字架前祈祷,重担从他的背上卸下;克里斯蒂安以望远镜眺望新耶路撒冷,卫护骑士和牧羊人围在身旁。46
克里斯提安要能步入坦途,必须通过窄门,多少人在途中分心丧志,或走上歧途47。“苦诏普天进窄门”,洪秀全在1861年3月的诏书昭谕诸臣,因为“太平天日今日是;福音征验久传先;窄门在爷哥圣旨”。48洪秀全如今足不出宝殿,寓所还有双层黄色墙壁保护,但他每晨必以朱砂在黄绸上亲书敕令,贴在圣殿的“真神圣天门”之上。敕命所言皆为宗教教义,包括上帝与其子之间关系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