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第13/18页)
虽然因楚王刘英的事件打击了佛教在汉朝的传播,但刘庄并没有对佛教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段,而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公元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人,浑身笼罩着一圈金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询问,那金人突然凌空腾起,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刘庄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跟群臣讲了自己做的这个梦。博士傅毅发表意见说:“臣听说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亦有佛都。在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曾缴获休屠王供奉的金人十二座,安置在甘泉宫中,后因战乱,那十二座金人不知去向。陛下所梦见的,也许就是佛呢!”一席话打开了明帝的脑洞,于是派郎中蔡愔西往天竺,求取佛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
蔡愔一行接到命令就踏上西行之路。史书记载,他们历经三十六国,终到大月氏(今中亚阿姆河流域)。这天,他们路过一个市集,见一群人簇拥着两个僧人顶礼膜拜,这僧人身披袈裟,面善目慈,口里念着阿弥陀佛。他们打听后才知道,这两名僧人原本是天竺人,一路东行至此,其中一个叫摄摩腾,另一个叫竺法兰。蔡愔上前对两位僧人施礼说明来意,并邀请他们前往中土传教。摄摩腾与竺法兰听完蔡愔的介绍后,当下收拾行装,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跟蔡愔一行班师回朝。
公元67年,摄摩腾、竺法兰和蔡愔返回洛阳。汉明帝欣喜不已,亲自接待。他先传旨将两位天竺僧人安排在负责外交的鸿胪寺住下,又传旨请高僧在自己避暑读书的清凉台翻译佛经,还传旨命宫中画工摹画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宫中多处,并仿造天竺佛教寺院的样子,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建僧院。僧院最开始叫招提寺,后来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改名为白马寺。
公元68年,洛阳白马寺落成。这时白马寺的规模并不大,寺内既没有塑像,也没有很多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是白马寺仅有的代言人。因此,当时的白马寺更像是接待西域高僧来中国传教译经的官府机构。尽管如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界被公认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释源”“祖庭”。
窦固伐匈奴
窦固,字孟孙,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光武帝时大司空窦融的侄子。窦固从小喜欢读书,喜好兵法。公元56年,其父窦友去世,窦固世袭父亲显亲侯爵位,任中郎将,后娶光武帝的女儿涅阳公主为妻,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当时洛阳有一个叫杜季良的人,此人性情豪爽且乐于助人,马援在给他的侄子马严、马敦写信的时候还提到过杜季良,说: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龙伯高,一个叫杜季良。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谦和节俭,我尊重他,并且希望你们也学他;杜季良比较讲义气,三教九流各种朋友都很多,我钦佩他,但我不愿意你们向他学习。当时马援出使交趾(郡治今越南河内),这封信兜兜转转不知道被谁传到刘秀手上了,偏偏这时候有人向刘秀举报,说这个杜季良“为行浮薄”,而窦固和他有来往。刘秀把这封书信给窦固看,窦固心惊胆战,赶忙向刘秀认错叩头认错,最后头都磕破了才逃过一劫。
刘庄继位后,窦固升任为中郎将,监羽林军,公元57年曾领兵平定烧当羌叛乱。后来窦固因为堂兄窦穆犯法受到牵连,此后一直不受重用。自从宣帝刘询时期匈奴归附后,边疆一直比较稳定,汉明帝即位后基本已无内忧,他开始寻思效仿武帝,重新恢复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往来。公元72年,谒者仆射耿秉多次上书请求进攻北匈奴,而窦固因为曾在河西跟随过伯父窦融,熟悉边疆事务,汉明帝便让窦固和耿秉、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马廖、下博侯刘张、好畤侯耿忠等人一起商量。窦固提意见说,当下塞外水草丰美,这次出征可以不用带太多粮草。同年十二月,明帝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窦固为奉车都尉,骑都尉秦彭为耿秉的副手,耿忠为窦固的副手,出京屯驻凉州酒泉郡,准备对匈奴实施进攻。
第二年春天,汉军兵分四路同时出击,各自向目的地出发。耿秉、秦彭率军追寻匈奴句林王部,深入沙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并没有遇见匈奴踪影,只得勒兵而回。另外两路,或抵达匈奴河畔,却由于北匈奴军打探到汉军出击的消息,早就逃跑;或因为内部原因率军返回,都没有收获任何战果。只有窦固、耿忠率军进入天山地区,袭击了呼衍王部,斩首千余人。呼衍王败逃,汉军迫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了伊吾卢城,设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于伊吾卢城。同时,窦固派遣假司马(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班超率“三十六吏士”出使西域,从外交上争取西域诸国,破坏北匈奴与西域诸国的联合,以配合军事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