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光武中兴,大汉的回光返照(第14/18页)

公元74年夏天,窦固和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领一万四千骑兵向西域进发去攻打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车师国有两个王:前王和后王,前王是后王的儿子,两个王庭之间相隔五百多里。窦固认为,汉军距后王比较远,路又不好走,一路走过去士兵的身体会吃不消,因而打算先进攻前王。但耿秉认为应当先去打后王,集中力量打击主要目标,那么前王肯定会不战自降。窦固还没有做好决定,耿秉翻身上马打前锋,率领所属部队向北挺入,其他部队不得已而一同进军,斩杀敌人数千。车师后王听说汉军打过来了,想都没想就走到城门外面,摘下王冠,迎接耿秉,宣布投降。耿秉带着后王拜见窦固,车师前王随后也投降。

公元75年二月,朝廷下诏命窦固罢兵返回洛阳。回到朝廷后,窦固上书明帝,建议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明帝于是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又命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各自统领数百人,分别驻军车师后王部金蒲城及前王部柳中城。

至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在中断六十多年后又重新恢复。窦固在边疆期间,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周边各民族关系融洽,多次军事行动都取得了西域各国的帮助。据史书记载,窦固曾经有一次去羌人部落联络感情,羌人以贵客之礼招待他,准备了一些五分熟烤肉,用刀切开后还一边淌血水。跟窦固一块去的汉人看着带血水的烤肉,不知道如何下嘴,窦固却不拒绝,拿过来就吃。窦固入乡随俗,尊重了羌人的文化。以尊重换尊重,羌人也很尊敬他。羌人在王莽时期迁入河西走廊,之后和东汉摩擦不断,但在窦固治理的这段时间,羌人却对他非常敬服。

汉章帝刘炟即位以后,给涅阳公主加号为长公主,让窦固接替魏应继任大鸿胪。每次遇到涉及边疆事务的问题,汉章帝都要征求窦固的意见。公元78年,汉章帝追录窦固以前的功劳,又给他增加了食邑一千三百户。窦固出征西域的时间虽然不长,却良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伊吾卢、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东北)等地都成为汉军屯田的据点。在伊吾卢地区驻扎期间,窦固积极组织士兵开垦荒地,种粮栽树。

据说窦固的妻子涅阳公主从中原地区带去了不少农作物品种,其中就包括红枣。中原的红枣到了西域,长得又大又甜,比原先的品质好很多,经过大力推广,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到唐朝时,西域的大枣被列为贡品,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哈密大枣。

窦固位高权重,而且又娶了光武帝的女儿,汉章帝因此特别看重他,对他的各种赏赐加起来数以亿计。不过窦固因有过教训,并没有变得飞扬跋扈,反而保持了谦虚谨慎的性格和节俭的生活作风,民众的口碑非常好。

公元88年,窦固去世,谥为“文侯”。

班超——投笔从戎安西域

班超,字仲升,史学家班彪的幼子,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与窦固是同乡。班超家里三兄妹,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的哥哥班固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就展露出学习的天分,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已经小有名气,十五岁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博览群书。二十二岁,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便成为接班人,继续从事历史著作的撰写。但是枪打出头鸟,才华横溢的班固因遭人嫉妒,被举报“私改作国史”。当时这类政治敏感事件是朝廷的大忌,因此汉明帝刘庄立即下诏收捕,班固入狱,甚至连他所写的书籍都遭到了查抄。

这时候,还没什么名气的班超站了出来。和天资聪颖的哥哥不一样,班超从小就被认为是一个平庸的孩子,而且他的不拘小节在当时也不太被大众认可。班固入狱后,班超上书汉明帝,言辞恳切地为哥哥进行了辩解,这引起了汉明帝的注意,当即下令地方官将书稿送往朝廷,并亲自阅读。公元62年,汉明帝读了班固的著作后,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青年,于是下令将班固召到校书部工作,而班超和妹妹以及母亲则跟着哥哥一同来到了洛阳。

东汉时期,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然而这个地方的繁华却与班超无关,因为家里条件并不富裕,班超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时间一长就有些受不了,他曾经在工作的时候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过人的计谋才略,也应该学学傅介子(西汉勇士和著名外交家)和张骞,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封侯晋爵才是,怎么能以这笔墨营生呢?”周围的邻居们听了这话都笑话他。班超便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汉明帝曾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但是好景不长,他又稀里糊涂地被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