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3/11页)

“俺倒是站着说话好,师师不必让座。”

“别动,别动!师师一本正经地写些什么?且让老拙看来。”师师写经这件事已引起邢太医莫大的兴趣,似乎他不解决这个疑问,就不愿谈今天来此的正经事。

“哪里是一本正经?闲着没事,抄一部《妙法莲华经》练练小楷也好。”

“老拙费了五年工夫,编成一部《宣和本草》,正愁自己目力不济,写不成字。师师有工夫抄《莲华经》,何如替老拙抄好这部本草,也是功德无量之事。”然后他瞥眼看见她抄写的《金刚经》已经蒇事,写得工工整整,一笔不苟,也不禁佩服她的毅力,说道,“这部《莲华经》已经抄好,功德圆满,工程何等浩大!这案几上的一幅黄纸是刚写的疏头,上面写些什么,且待老拙看来。”

师师忽然红了脸,赶忙用一幅素笺把尚未写完的疏头盖起来,不让他们看。

邢太医说自己目力不济了,实际上倒是老眼不花,他已经抢先看到疏头上写着“愿以此功德……”几个字。

“也罢,既然师师不让看,老拙与何老爹且猜一猜师师写经是为死者超度,还是为活人祈祷求福。”说着,二人就胡猜起来。

何老爹猜的是为父母超度,邢倞猜的是为一些老朋友祈福,两年来师师的朋侣星散,他们死的死,走的走,现在活着还在围城中的只剩下一个笛王袁绹,他也已是八十老翁了。为他们祈福,当然是情理中之事;还有一句话,邢倞憋在心里没敢说出来:师师写这部大经可能是为已去亳州进香的太上皇祷告平安。她对太上皇情已断思未绝,在这个时候想起太上皇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他们都没有猜中,最后师师自己把那幅素笺揭开来了,还带一点惭愧之意,低声说道:“师师在家,长日无俚,为此无益之事,聊以遣有涯之生,兼求心之所安,二位长者看了休得见笑。”

他们看那疏头时,上面端端正正地用朱笔恭楷写着:“愿以此功德,回向。正月初六、初七二日在水西门、酸枣门、封丘门死难国殇,愿英魂毅魄,永生天界。靖康元年正月十二日信女东京镇安坊李师师沐手焚香敬书。”

下面空着两行,似乎还有些话要写下去。

邢倞与何老爹相视一笑,一齐说:“俺等此来,正是为了要教师师做些有益之事。”然后邢太医作为他俩的发言人,继续说下去:“俺说师师与其为战死者超度,何如为生存者造福?近来朝廷卡住军费不发,李右丞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师师如把太上皇历年所赐,捐输前线,功在社稷,德存人民,岂不胜于写《莲华经》十部?今天何老爹与俺就是为了这个,才来师师这里的。”

他们的任务很容易完成。果然他们一开口,师师就完全同意。其实在他们开口之前,师师自己也正在打这个主意,大家的想法完全一致,连侍立在一旁的小藂、惊鸿两个也非常高兴她这样做。大主意一打定,他们的说话,很快就转入具体讨论。

李师师决定以太上皇历年赏赐的金银珍宝全部捐献,只有一个附带条件,她的财宝折价变卖了,必需涓滴归公,全部送往亲征行营使司,为前线将士所用,绝不允许其他人染指挪用。为此她特别委托了邢太医、何老爹两位经办其事。他们两个乐于襄成师师的义举,也顾不得什么嫌疑,就一口答应了。正巧太学生雷观是彼此的熟朋友,他目前在李纲手下任幕,兼管钱粮之事,这件事通过雷观,把师师的捐献送给行营使司,谅无不妥之处,这一条师师也很同意。

这件大事就这样三言两语简单地决定了。邢、何两位非常高兴,下午就把雷观请来,与师师一起商议后,大家就行动起来。

不过事情涉及财务,要排除朝廷的插手干涉是不可能的。凡是有关财务方面的问题,不管你是向朝廷要还是向朝廷送,同样都会有很大的麻烦。

邢、何二位虽然上了年纪,劲头之大,不减少年。他们抱着满腔义愤,兴致勃勃地准备接受来自朝廷方面任何形式的挑战。

3

多年来,京师流传着一种谣言,说太上皇宠爱李师师,把皇宫中一半的金银搬到李师师家里来了,因此李师师富可敌国。镇安坊每一个房间的墙壁上都贴了绝薄的金箔,师师自己住的阁子名为多宝楼,每一片窗格都用玛瑙、翡翠装饰起来,到了晚上就会发出红红绿绿的闪光。有的说得更加神乎其神:官家为了向师师家里送东西,不让别人看见,特意从宫苑到镇安坊造了一条夹道,师师吃的、穿的、用的都由内侍们送去。

绝大部分的东京人不相信、也不愿相信这个谣言,首先就因为它是谣言,不是事实,一向对李师师抱有崇敬之心的东京人绝不能把豪华、侈靡、淫奢等含有贬义的概念与师师的为人联系起来,他们对师师的为人可以说是太了解了。如果这个谣言造到赵元奴、崔念月等人头上,那倒会有一部分人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