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第12/14页)

 

1935年5月3日,王家烈带着蒋介石送的5000元旅费和爱妾,离开贵州飞往汉口。此时前后,红军离黔入滇,贵州成为蒋介石的天下。

 

蒋介石的势力终于深入大西南。

 

西南战事结束后,薛岳也受到嘉奖。蒋介石不会让他白忙活一场。

 

1937年5月,薛岳长梦成真,就任贵州省政府主席。

 

五、刘文彩、刘文辉、刘湘

 

红军来到遵义地区后,发现这里人烟稀少,少数民族众多,党和红军无工作基础,大家都感到不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地域。所以在遵义会议上,黎平会议确定的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设想被否定了。

 

熟悉四川情况的刘伯承、聂荣臻建议,去川西北搞根据地。根据有三:

 

一、有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的接应;

 

二、四川为西南首富,人烟稠密,站稳脚跟后有发展前途;

 

三、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川军排外,蒋介石要调中央军入川不很容易。

 

三条合成一句话,即四川条件要比贵州好得多。

 

这几条理由很有说服力。于是遵义会议在讨论战略发展方向时,采纳了刘、聂的建议,提出鉴于“四川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比黔北好”,决定改变黎平会议的决定,北渡长江,会合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1月20日,红军野战军司令部下达《渡江作战计划》,规定作战方针是:“在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并争取四川赤化”。

 

最后却没有赤化成。为什么?

 

主要吃亏在轻敌。

 

黔军多是一手步枪、一手烟枪的“双枪兵”,红军击之若秋风卷叶,黔敌如此之弱,多数同志便觉得川敌也不会太强。

 

结果最初选定的入川地点,是宜宾与泸州之间的蓝天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各渡河点,恰恰是敌人兵力厚结处。

 

遵义会议后野战军司令部下达的《渡江作战计划》不是一个粗糙的计划,它还是考虑到了能渡与不能渡这两种可能性。但它却是一个仓促的计划。没有细心考察川敌,又把方向限制得过死。对刘湘抗拒红军入川的决心和因此焕发出来的战斗力,估计过低。

 

陈云后来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认为渡江入川、争取四川赤化的决定“只在一些比较抽象的条件上来决定根据地,没有具体地了解与估计敌情与可能,没有讲求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步骤。而且个别同志对于四川敌人的兵力是过低的估计的,后来由威信回兵黔北而没有达到渡江入川的目的,亦正在此”。

 

一句话,未认识到川军之强。

 

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穿过于陈济棠、何键、白崇禧的堵截,夺占了王家烈地盘的红军,将要面对的川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

 

因为泥塑收租院,一代新中国人几乎都知道四川大邑县的大地主刘文彩,却不知道大邑县还出了两个更著名的人物:刘文彩的亲弟弟刘文辉,刘文彩的嫡堂侄刘湘。

 

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近代以来出军阀最多的省份。杨森、刘存厚、罗泽洲、邓锡侯、田颂尧、唐式遵、王陵基……都出自四川。最著名的,还是刘文辉、刘湘叔侄二人。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之说。四川以其经济富庶和地势险要,一直是南北军阀争夺的焦点。连年战火中拼杀出来的川军悍将,与迷恋烟灯鸦片的黔军首领大大不同。

 

共产党有一个“刘瞎子”,国民党也有一个“刘瞎子”。共产党的“刘瞎子”是刘伯承。1916年3月,刘伯承指挥护国军第四支队攻打丰都,头部连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从此失去一只眼睛。国民党说“刘瞎子”,则指川军总司令刘湘。辛亥革命前,同盟会在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开展活动,不少同学议论时事,慷慨激昂;刘湘却只埋头出操上课,不过问政治,加上眼皮染病,久治不愈,被同学呼为“刘瞎子”。

 

刘湘不是真瞎。通过瞎与不瞎灵活的转换,他不动声色地奠定了在四川的事业。

 

1913年8月,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响应孙中山的“二次革命”,率兵攻打泸州。刘湘则在拥袁的第一师任营长。同学傅常前来策动,他不置可否。待战斗打响,刘湘一句“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带领部队打退了讨袁军部队。

 

他被提升为团长。

 

袁世凯称帝后,蔡锷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的名义,取道四川讨袁。在北洋军张敬尧部炮火掩护下,刘湘率团突过长江,截断护国军归路,使蔡锷大败。“洪宪皇帝”袁世凯特发布命令:“刘湘奋勇督战,连克要邑,肃清江岸,勤勇可嘉,着授陆军少将,并授以勋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