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第13/14页)
这一年,刘湘刚刚26岁。
护国军泸州战败后,蔡锷让刘湘的同学传话,给他川军第二混成旅旅长职务。在此紧要关头,刘湘政治上不“瞎”了。他看出来袁世凯气数将尽,也不坚持“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暗中接受了蔡锷的条件。
刚接受条件袁世凯就病死。蔡锷攻克成都,成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刘湘则当上了第一师第一旅旅长。不久,黎元洪大总统又授予他陆军中将衔。
拥袁者和反袁者都寻找刘湘,又都拥有了刘湘。袁世凯给他陆军少将,黎元洪便给他陆军中将,蒋介石又给他陆军上将,最后还是一级上将。
这个当初被同学讥为“刘瞎子”的人,纵横穿梭周旋于各种势力的夹缝之中,在新旧军阀混战中硬是熬出了一对火眼金睛。
与蒋介石的关系即是一例。他与蒋并无历史渊源,却在1927年蒋背叛革命前的关键时期,毫不含糊地支持了根本没有见过面的蒋介石。
一报还一报,刘湘统一四川之时,蒋介石也支持了根本没有见过面的刘湘。
统一四川是刘湘长久的梦想。刘湘比刘文辉大4岁,辈分上却是刘文辉的侄子。他与刘文辉联手,打倒四川最强悍的杨森、罗泽洲,四川遂成为叔侄俩的天下。
但中国的天下最难均分,哪怕是叔侄。
叔侄俩各自拥兵十余万,虽然都不想打,却又都不想让。谈了几个月,还是只有一战。
刘湘知道要战胜其叔、四川省主席刘文辉,非得有蒋的支持。他搞了一个《安川计划》,把反刘文辉与“剿共”硬扯在一起:“江西剿共军事虽暂有不利,但只要能确保四川不遭侵袭,使工农红军囿处江西一隅,就不到蔓延成为全国之患,且终有被剿灭的一天。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得先求四川军民财政的统一。这一要求之所以不能实现,完全由于刘文辉从中作梗。”
二刘在四川争霸,转瞬间被刘湘变成了大义灭亲,而且是从反共的大局着眼。
他摸准了蒋介石的痛处。刘文辉对蒋介石一向态度暖昧。1929年蒋桂战争中,刘文辉有过与唐生智联名通电讨蒋的记录。1930年又支持冯玉祥、阎锡山反蒋。
所以蒋介石无保留地支持了刘湘。
这场叔侄大战,是四川军阀的最后一场混战。刘文辉大败。
从此四川军阀中,刘湘首屈一指。
但又是黄雀在后。
统一了四川的刘湘后面,站着统一了中国的蒋介石。
刘湘以帮助剿共为名,使蒋介石支持自己挤垮刘文辉统一了四川,现在蒋介石真要以剿共为名来削弱刘湘了——他必须帮助蒋介石去“围剿”红军。
起初刘湘不当回事。他正与刘文辉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张国焘、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从陕南进入川北。
直到这支红军击败田颂尧、杨森、刘存厚三个军的“围剿”,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建立了23个县革命政权后,刘湘才开始觉得情况不妙。
他召集亲信幕僚商议,说了一大堆前后矛盾的话:
“‘剿匪’乃目前当务之急,但与过去一般战争‘能战则战,不能战则不战,不因一时胜负而决定个人一生命运’的情况大有不同。因为‘剿匪’之战一旦发动,就是生死存亡所系,有我就无‘匪’,有‘匪’就无我,是决不能随便的事情。因此,只有拒‘匪’于川外,才是上策。”
他的话因果混乱,局外人很难得其要领。
听其话的却都是局内人,知道要点只在“拒‘匪’于川外”一句。他的中心意思是“驱”而不是“灭”。其余皆为搪塞蒋而说。
但对红四方面军久战不胜,六路围攻失败后,刘湘想金蝉脱壳,便通电辞职。蒋立即来电:“兄为乡为国,均应允负责到底,虽至一枪一弹,亦必完成任务。”
非要刘湘干到最后一枪一弹为止。
损失越大,督之越严。刘湘终于再清楚不过地看清了身后那只黄雀。
红军突围西征后,刘湘接到蒋介石邀其到南京面商机宜的电报。此前他与蒋介石从未谋面。刘湘并不急迫,到南京见蒋之前,先停在汉口,与邓汉祥密商。
蒋介石为了随时知道地方实力派动向,曾给白崇禧、刘湘一人一部电台。后来白崇禧、刘湘为了把握蒋的动向,都在上海派有固定提供消息的眼线。白崇禧放在上海的是王建平,刘湘放在上海的,就是邓汉祥。
邓汉祥在汉口告诉刘湘,蒋介石主要想利用川军阻止红军西进,以期达到他所希望的两败俱伤的目的。然后借口防堵红军,派重兵入川,实际掌握川局。
邓汉祥告诉刘湘的话,与湘江防堵前王建平告诉白崇禧的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