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16/27页)

窦建德拿到郑国使者长孙安世送来的王世充的求援信后,有些为难。在李世民率兵进攻洛阳时,窦建德还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他可以隔岸观火,很可能会坐收渔翁之利。他希望王世充和李世民的战斗打得久一点,最好能陷入一场拉锯战中,让双方都耗尽兵力、精力。然而,王世充的郑军让他大跌眼镜。他没想到,郑国会那么不堪一击。眼见唐军进攻洛阳有着势如破竹之势,窦建德有些害怕了。

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是不懂。也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王世充的求援信。王世充降低身段自称小弟,乞求帮助的话,激起了他的侠气、豪气和义气。略加思索后,他亲率十万大军,从河北乐寿出发,向河南洛阳方向而去。

窦建德从乐寿出城时,百姓奉上美酒,夹道欢送,希望他们的夏王和夏军能大胜而归。

在即将夺下洛阳之际,夏王窦建德率十万兵马,从河北出发,要来拯救河南的王世充……这显然是李世民和唐军将领都没有想到的事。一时之间,他们争论不休。

面对夏军的出兵,唐军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一种是以薛收为代表的坚守派。他们认为,如今洛阳的王世充已经成了瓮中之鳖,粮草也快断了,内外离心,他们只需继续困守洛阳城,让王世充得不到粮草救济,不等窦建德到洛阳,洛阳城已经不攻自破了。另一种则是以屈突通为代表的退守派。他们认为,夏军出兵对唐军是致命打击,夏军若攻占了虎牢关,唐军将面临腹背受敌之境,不如暂避其锋芒,先退守新安,等窦建德的夏军撤退再战,第三种是主战派,以长孙无忌为代表。他们认为,可兵分两路,此时,洛阳的王世充已不足为敌,不用太多兵力就能继续围困,另一路则可以出洛阳迎战窦建德。

长孙无忌还说,虎牢关地势险峻,夏兵占据的话对他们不利,可同样道理,如果他们占据了虎牢关,情况就完全相反了。只要他们扼守险要之地,既可让窦建德进退不易,也会让洛阳的王世充崩溃,到最后,别说洛阳,就是窦建德的夏军也很可能一起被消灭。

长孙无忌的话,让李世民和主战派,以及固守派都眼前一亮,如果能在灭郑军的同时,也把夏军灭了,不就一举两得吗?

“好!就这样!这样好!”齐王李元吉也忍不住大声叫好。

和李世民出征,他沉默了这么久,终于能出声了。此次如果能同时消灭郑国和夏国,他这副元帅的功劳簿上,不就有了浓重一笔了吗?

李世民瞟了眼激动的弟弟李元吉,没说话,而是冲长孙无忌说:“无忌兄,继续说!”

“说完了,不过,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占据虎牢关,让窦建德抢了先,我们就会陷入被动,一切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长孙无忌最后说。

李世民完全认同长孙无忌的观点。

先灭郑,后灭夏,是李世民出征洛阳时就有的想法。虽然那时,窦建德的夏国和他们已经结了盟,互不侵犯,可国与国之间,只存在利益,何来长久的友谊?

可没想到,还没去灭夏,夏倒先违背盟约,和王世充联合起来对付他了。既然如此,那自己打他,不就天经地义了吗?

“我同意无忌兄的建议,如果我们此次退守,就让王世充有了喘息机会,我们的士气也必将受到影响,以后的统一之路就更艰难了!”

李世民只说了一方面,没说他的另一种担心,那就是,如果这次退守,不仅放过了王世充,让王世充有了喘息机会,还会让窦建德的夏军士气高涨,觉得唐军怕他们,见他们来,退兵了,甚至说不定还将苟延残喘的王世充和洛阳一同吞掉,那再打窦建德就难多了。即便窦建德不吞并洛阳,王世充和窦建德继续联手的话,对李唐都是非常不利的。

养虎为患,很可能导致更大的灾难。

虽然很多人支持长孙无忌的主战之说,李世民也认可,可退守派还是竭力反驳,说长孙无忌的话听着是没错,可那只是一种美好愿望,不可能做到。抢先占领虎牢关都不易,更不要说窦建德率领的夏军有上十万……

一听十万夏军,刚刚还支持主战派的,瞬间又沉默了,就连刚刚大声叫好的李元吉,也开始说,如果是这样,还是再商量商量吧!

李世民决定的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大战将近,最忌讳的就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他大声说:“大家不用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虎牢关易守难攻,谁先占据虎牢关,谁就离胜利最近,我们只要抢占先机,便能一逸待劳,击破夏、郑也就成了举手之劳的事。”

“哼!可占不了先机呢?虎牢关现在可还在郑国手里,被王行本守着。”李元吉小声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