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19/27页)
好不容易踏着自己人的尸体冲过去了,又有唐军弓箭手在等着,不得已,再次踩着自己人的尸体退回。
一次又一次,反复着,夏军有人开始泄气。为了救洛阳的王世充,牺牲自己人,值得吗?军心有了动摇。
“还不如回去呢。”有人说,“不能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就是,我们和那郑国又没什么交情,听说郑国的皇帝对百姓很残暴,为救这样的人,牺牲我们的人,不值得啊!”还有人说。
……
如此言语多了,传到窦建德的耳朵里,想着那些无辜牺牲的夏军,窦建德后悔起自己的决策来,可既然答应了王世充,且已经带兵出来了,就不可能再退回去,否则还让天下人耻笑?
“战争免不了死亡!”他安慰自己。
虽然这样,窦建德还是决定改变策略,不再莽撞冲虎牢关。
屋漏偏逢连夜雨,夏军的粮道被唐将王君廊截断了。粮断了,十万将士的吃饭,很快就会出现问题。
“夏王!退回去吧!”有将领也对窦建德说了。
窦建德再次陷入矛盾中,退回去,会遭天下人耻笑,被王世充和郑军说自己不守信;不退,一时半会儿冲不破唐军占据的虎牢关,到不了洛阳,照样救不了王世充。且粮草通道已被截断,即便重新想办法,重新开辟粮道,也需要时间。何况新开辟的粮道,难保不会再被唐军截断。
“莫非夏王真要为了那暴君,搭上我们的命?”窦建德的谋臣凌敬也有了怨言。
窦建德叹气道:“你们真以为本王仅仅是为了救郑帝才出兵的?”
凌敬正要说话,窦建德又说:“救他只是一方面,救他也是救我们啊,那唐军夺下洛阳后,下一个目标肯定是我们。现在守在虎牢关的是秦王李世民,若能在这里把他打败,抑或把他活捉,不仅可以救洛阳的郑帝,还能让李唐打消吞并我们的念头。情况再好点,还能成为我们进攻长安的筹码。”
“可这虎牢关太难过了!”凌敬说。
“虽然虎牢关我们冲了几次都没能过去,可毕竟守虎牢关的唐军不多,只有几千,我们获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窦建德又说。
凌敬沉默片刻,突然说:“夏王,要不我们改道而行?守虎牢关的唐军虽然不多,可在这险要之地的帮助下,实难攻破,倒不如我们东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收河东之地,那时候,我们所到之处,也就如无人之境了,且也能解洛阳之围。”
凌敬是想施“围魏救赵”之计,借李世民守虎牢之时,直捣长安,到了那时,李世民肯定会丢下虎牢关和洛阳,回长安支援,这样不也间接救了王世充吗?
凌敬的这种想法,在李渊派李世民攻打洛阳时,就曾有过这样的担忧,怕其他割据势力见李世民率大军攻洛阳,趁长安防守虚时攻长安。
窦建德听了凌敬的建议,觉得倒不乏一个出路。然而,就在他向王世充的使者——长孙安世说凌敬的“围魏救赵”之计时,长孙安世却觉得这是窦建德为了退却而找的借口。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苦苦哀求窦建德,让他不要见死不救,还说夏军要是真撤兵去了长安,那洛阳很快就会被攻破,到了那时候,唐军势力更大,夏军攻长安也不可能成功。而一旦夏军解救了洛阳,郑军和夏军联合起来,一起攻长安,胜算会更大一些。
窦建德觉得长孙安世的话也有道理,一时之间,又左右为难了。
为了不让窦建德“临阵逃脱”,长孙安世暗地里用重金贿赂夏军大将。被收买的那些大将,说凌敬的进攻长安就是做梦,来洛阳的只有秦王李世民,又不是唐军全来洛阳了,那皇上、太子都在长安,长安的防守怎么会弱?别到时候进攻长安失败,还被天下人耻笑,说夏王不守承诺。
“天下人可都称夏王是仁义之师啊!”有大将说。
窦建德本的脸上火辣辣。可不是吗?自己明明答应了王世充,那王世充还在洛阳城里等着呢,自己倒退回去攻长安了,这未免会失信于天下。
“虎牢关一役,唐军定不是我们的对手!”窦建德用这句话,否决了谋臣凌敬的“围魏救赵”之计,决定和李世民在虎牢关决一死战。
夏军摆出了决一死战的态势,李世民知道不能硬碰硬,也知道虎牢关一役不能持续太久,虽然洛阳的王世充还被齐王李元吉率军围困,可这个弟弟根本靠不住,会发生什么事很难说。怎么办?若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只能依靠地利优势了。
就在这时,有情报说(夏军军营里有唐军的人),窦建德决定趁唐骑兵无法发挥作用时搞突然袭击。
“哦?”李世民略一沉思,有了主意,他笑着说,“看来,窦建德也想尽快结束战斗,好!我们满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