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12/15页)

王敬则叛乱声势浩大,席卷江东。萧鸾用兵不多、时间不长便平息下来,王敬则死于军中。失败原因有四:其一,王敬则本非将才。其二,中萧衍美人计,丧失斗志,平时未加准备。其三,女婿告发阴谋,起兵仓促。其四,军队中多是乌合之众,举着锄头扁担的农夫凑了九万人。

王敬则三吴狗贩,母亲是个女巫,仗着一身武功,靠参与谋杀刘子业和刘昱两个小皇帝平步青云。本来可以安度晚年,可萧鸾疑心特大,病重之时派张瑰为平东将军驻守吴郡进行监视。当王敬则密谋起兵时,女婿谢朓告发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即谢朓,唐代诗仙李白如此赞美,可见谢朓文采之高、诗风之美。其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皆为古今名句。

谢朓人生不如意,出自高门望族陈郡谢氏,到他这一辈,家境败落,只得和武夫王敬则结亲,娶狗贩的女儿在注重门阀的南朝多丢人。谢朓出卖老丈人保全自身,惹恼妻子,王氏怀揣利刃要杀丈夫,谢朓有家不能回。南朝没有忠君的风气,人们时常出言讥讽。告密的人告密亡,后来谢朓再次出卖萧遥光,为萧遥光所杀。谢朓临刑前叹息道:“天道其不可昧!我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可惜天下少一个大诗人,也少了一个怯懦的书生。

背叛

深秋九月,万物萧索。久病卧床的齐明帝萧鸾一命呜呼,天赐良机给北魏帝国,四海统一似乎指日可待,兴奋中的孝文帝元宏接连收到两则不妙的讯息。

朝廷内部发生内讧。洛阳留守重臣李冲和李彪矛盾激化。李彪是北魏国大法官,御史们没有人敢弹劾,李冲一怒之下,私自把李彪关押在尚书省,召集官员共审。审讯之时,李冲一改平时的温和闲雅,双目圆睁,怒不可遏,砸桌子,摔板凳,一边骂一边数落:“你就是受人指使的一条狗。”官们员从来没见过李冲发这么大火,御史们一个个泥首面缚请罪。

随后,李冲上表诉说李彪种种违法事实,请求严惩。表中斥责李彪“傲逆不顺,趾高气扬,贪图安逸,敷衍公事,乘坐轿舆出入宫禁,私自拿取官家财物,动辄驾用厩中御马,为所欲为,无有惮慑。”说自己和任城王为顾全大局,把李彪当亲哥般对待,可他实在太过分。

元宏接过李冲充满激愤之词的表章,怅然良久,叹息道:“真想不到他们会闹成这个样子。李彪固然骄傲,李冲何尝没有自满。”元宏的宠臣宋弁连忙给李彪说好话。

出乎李冲意料,孝文帝元宏只是将李彪免官,并未抓捕。李冲肝胆俱裂,活活气死,临死前扼腕大骂“李彪小人!”

表章上所写的罪状不过是些小事,李冲和李彪最大的冲突在于李彪唆使孝文帝杀死太子,而李冲就是太子老师。最令李冲难以容忍的是,李彪最初靠党附李氏宗族,得到李冲提拔,从而仕途风顺,做上大法官。从李彪之案可以看出孝文一朝新旧两党之间的争权夺利,宋弁与李彪同为孝文帝宠信的新党,而李冲则是冯太后一朝的旧党。

两李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儒家与法家意识形态之争。李彪与齐武帝萧赜相谈甚欢,与主张严法治国有莫大关系。南朝等级森严,刑不上大夫,历代帝王难以突破门阀限制,故而萧赜对于李彪的政治主张极为感兴趣。

内政出了问题,北方边陲爆发战争。草原高车诸部不愿参加南征,反对朝廷征调,举行叛乱,打败魏国讨伐军。

孝文帝大为震惊,但两件事尚未对孝文帝造成致命打击,直到妹妹彭城公主冒着大雨,赶到悬瓠,向他诉说一件宫廷丑闻。这则故事如同一声晴天霹雳,为国事、战事操劳过度、染疾多年的元宏当即发病,卧床不起。

冯皇后与人私通。不是冯清皇后,而是冯润皇后。

有人会问,冯润不是出家做尼姑,什么时候做了皇后?这是元宏亲手酿成的一杯苦酒。

冯家小女儿冯清是孝文帝第一任皇后。元宏和冯清没有爱情,元宏懂得作为丈夫的责任,对冯清尊重有加,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一种幸福,人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

缺少爱情火焰,人生没有激情。元宏对美丽妖娆、生气蓬勃的冯润念念不忘。冯润身在寺院,对生活依然充满渴望,流露出重回皇宫的意愿,相互牵挂的情人很快重新聚首。元宏迁都,派人把冯润接到洛阳,立为左昭仪。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人如胶似漆,比从前更亲密。冯润有了类似武媚娘的遭遇,不把皇后妹妹放在眼里,想方设法诽谤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