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5/15页)

诏令传谕诸军,军主奚康生对身边战友道:“如果成功,一战扬名;如果命丧淮河,那是我的命!大丈夫岂能当断不断!”

奚康生马上英豪,攻打柔然汗国勇猛无双。他要让世人知道,在水里照旧是一名好汉。奚康生让士兵扎了一些木筏,堆满柴草,点燃之后,顺风放筏,烧向齐军船舰。烟火满河,奚康生率敢死队挥刀砍杀,一直杀上河洲。齐军抵挡不住,纷纷跳上战船逃走。奚康生勇夺河洲,南岸的魏兵才安全北撤。

杨播的人马拖在最后,拼死阻挡钟离齐军进攻。淮河水涨,慢慢湮灭沙洲,萧坦之指挥水军再度控制河面,对杨播魏军形成合围之势。杨播于南岸结成圆阵,步兵在外,骑兵在内。杨播身先士卒,奋力搏战。从上午杀到日落西山,杀死齐兵无数。

齐军不管白天夜晚,轮翻向杨播发起一波又一波进攻,一直打了三天两夜。杨播军队箭尽粮绝,齐军丝毫没有退意,越围人越多。河水迅急,波翻浪涌,拓跋宏只能站在北岸干着急,没办法。

如果坚持不下去,你就死定了。杨播有信念,一定要坚持下去。又是一天晨曦,春水渐渐消退,金亮亮的阳光照在河面,给万千战船渡上一层红光。魏军刚刚击退齐兵蛮牛般又一次冲锋,双方处于短暂宁静的间歇,战士们争着喘一口气。

突然,南岸三百魏骑从圆阵中冲出,跃入淮河,趟水抢占齐军河中战舰。浑身鲜血的杨播手持长刀登上船头,冲四周齐兵大吼道:“我今欲渡,能战者来!”齐国水军被杨播气势震慑,竟无一船上前,魏军趁机涉水过河退走。拓跋宏没有抛弃这支军队,一夜未眠,静静呆在淮河北岸等待。过了河便是魏骑的天下,拓跋宏紧紧握住杨播的手:“谢谢你,把朕的士兵带出来。”

这场战役,崔慧景最逍遥,他和张欣泰站在楼船最高层悠哉悠哉地渡过战争中最激烈的时刻。崔慧景所部齐军兵围邵阳洲,魏军大部队撤走,洲上仍有一万多人的队伍。魏将拓跋衍致信萧慧景,求战马五百匹,借道返归。

崔慧景一阵冷笑,借马回家想得美,下令将敌军包围,休得放走一人。张欣泰摆手道:“马不能借,人可以走。”崔慧景一脸疑惑:“为何?”张欣泰轻松道:“归师勿遏,古人畏之,兵在死地,不可轻视。打败这些残兵败将,不足以显示武功,一旦不胜,白白丧失前面的功劳。不如让他们赶快滚蛋。”

萧慧景同意,萧坦之生气了,心想我浴血奋战,你们两个坐收战功,不行,回去打小报告。回京之后,萧坦之在齐明帝萧鸾耳边嘀咕:“邵阳洲有死贼万人,慧景、欣泰纵而不取。”萧鸾半晌无语,既然放跑敌人,那么我没理由赏你们。

激战贤首山

魏军四路南征,钟离打败仗,向襄阳方向进兵的薛真度、卢渊、李佐等将领互不配合,各打各的,也遭到失败。义阳一路更惨,贤首山之战,二十万大军败于一人之手,为萧衍唱响一首军歌。

贤首山,险而峻。乘岘凭,临胡阵。骋奇谋奋卒徒。断白马,塞飞狐。殪日逐,歼骨都。刃谷蠡,馘林胡。草既润,原亦涂。轮无反,幕有乌。扫残孽,震戎逋。扬凯奏,展欢酺。咏《杕杜》,旋京吴。

这是梁朝一首雄浑壮气的战歌,歌曲的作者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沈约。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在崇尚婉约风流的南朝,沈约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南唐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沈腰便是指沈约。

沈约,江东门阀,吴姓大族,祖父沈林子,刘裕时代的北伐名将。作为竟陵八友之一,政治上的沈约是个投机客。文章写得好、诗做得好,未必是真丈夫。《贤首山》军歌便是讨好梁朝皇帝萧衍之作,贤首山之战是萧衍赖以成名之仗。

贤首山位于义阳城南,即今河南信阳西南,临义阳三关。义阳处大别山隘口,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自古为南北兵争的首夺城市。

魏将刘昶、王肃率大军进攻义阳,号称二十万。刘昶、王肃均为南朝降将,北魏有重用南方降人的传统,和北方骑兵不习水战、不了解南方地形有很大关系。孝文帝汉化,更是将南方人倚为重臣。

魏军仰仗兵力众多,挖堑立栅三重,日夜爬城进攻,摆出一副不取义阳誓不罢休的架子。负责救援义阳的南齐将领为江州刺史王广之。王广之年已七旬,正儿八经的老帅。他参与萧鸾夺位的阴谋,为萧鸾所倚重。毕竟年纪大了,义阳一旦有失,则武昌震动。萧鸾给王广之配了副手,黄门侍郎萧衍。萧鸾篡位,萧衍屡出奇谋,立有大功,成为新皇帝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