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帝之死(第6/15页)
齐军走到离义阳百里之处,久经战阵的王广之不敢前进。萧衍提议道:“义阳西南有贤首山,占据贤首山,居高临下,出其不意,发兵突袭,必定大获全胜。”众将不敢冒险,谁也不去。王广之见萧衍态度坚决,赞许道:“我老了,该你们年轻人建功立业,手下精兵任你挑选。”
萧衍连夜带领精甲部队,人衔枚,马束口,偷偷潜上贤首山,将战旗遍插山头。拂晓时分,萧衍登上山头,俯视魏营。魏军大营波浪相仿,连绵数里。魏军主将刘昶望见贤首山旗帜,大惊失色,不清楚齐人来了多少人马,提兵十万列阵淮水之北。
义阳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漫山遍野的本方旗帜,以为大军到来,士气振奋,争先恐后杀出城来,顺风放火,焚烧魏军栅栏,攻入魏营。萧衍见时机已到,下令冲锋,亲自擂鼓吹角,摇旗助威。齐军由贤首山冲杀而下,敢死队手持短刀,在长戟兵护卫下猛冲敌阵。
孙子讲:“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势已成,怯懦的人会变成勇士。战场之上烟焰冲天,齐兵居高临下,内外夹攻,形势有利于齐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斩杀敌兵数以千计。魏军大败,流血染红原野,王肃、刘昶单骑遁逃。
齐军在魏军丢失的物件中搜得魏国皇帝拓跋宏给王肃的一封信,上面写道:“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擒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此时的拓跋宏正在指挥钟离战役,此信真伪未必可知。萧衍从此名动大江南北却是事实,英雄兴于楚汉之地。
笛声满汉中
四路南征,三路惨败,唯有汉中一路得胜而返。胜利的主角非主将刘藻,而是副将拓跋英。汉中之战一年后,拓跋英改姓元。从此,元英的名字留在南北战争的史册。
拓跋英,皇族子弟,景穆太子拓跋晃一系,他的父亲便是跪在洛阳霖雨中,首赞迁都之议的南安王拓跋祯。拓跋英聪明有才,弓马娴熟。像他这种皇族难得人才自然安排在最前线。拓跋英任武川镇都大将、平北将军。随着北魏军事战略由北向南转移,拓跋英调到南方,任仇池镇都大将、安南将军。
仇池即今陇南地区,昔日的镇所大致在甘肃西和县一带。三国蜀相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便从此路经过。拓跋英主动请缨,担任汉中讨伐军副将,率军队由武都西进,第一个攻入齐境。
汉中地区南北朝时属梁州,齐国梁州刺史是萧衍的大哥萧懿。永明末年叔侄争位,萧懿与萧衍一同背叛竟陵王萧子良,深得萧鸾器重,委任为封疆大吏。得到魏军进军的消息,萧懿派出两万军队据险守关,抗击魏军。
汉中北依秦岭,南有大巴山脉,曹操攻掠汉中时说:“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足见汉中地势险阻,易守难攻。
齐国诸将分成五营,依托山地扎下营寨,居高临下,互为呼应。营前有一条河流,避免三国蜀将马谡山头安营得不到水源的窘迫。
如此精妙的军事布局,拓跋英还是瞧出破绽:“兵分势散,敌军没有大将统一指挥,不能协调作战。如果攻下一营,四营自拔。”
魏军三面合围第一营,其余四营果然没有一营出兵相救。魏军攻破营寨,生擒主将,斩首三千级,俘七百人。四营齐军胆破,争先撤退。汉中重要关隘白马戍守将弃关逃跑,魏军兵锋直指汉中治所南郑。
南郑百姓纷纷投奔魏军,拓跋英派出一支部队去接应,夜晚遭遇梁军。魏军向大军告急,拓跋英令部将率兵正面增援,自己带领一千骑兵以急行军速度迂回到齐军背后,进行合围,俘虏全部敌人。不料萧懿大军赶到。魏军激战一昼夜,人困马乏,兵力又少,人人想撒丫子。眼见前功尽弃,拓跋英神色自若,缓辔徐行,登上高地,左指右点,指挥魏军列队向前行进。魏兵硬着脑皮子前进,如果齐军一个冲锋,肯定一哄而散。
齐军将领远远望见敌军主帅从容不迫、指手画脚的模样,以为有埋伏,纷纷撤退。魏军士气大振,追到南郑城下。
拓跋英兵围南郑九十余日,战无不胜,逼得萧懿指着一座座用封条紧封、空空如也的粮仓,对将士们撒谎:“我南郑粮食满仓,足够支持两年之久,你等只需努力守城,永远饿不着。”
南阳、义阳、钟离三路魏军退兵,皇帝拓跋宏指示攻围汉中的军队立即撤退。拓跋英让老弱军队先撤,自己率精兵与萧懿告别。
南郑温暖的气候一如拓跋英平和性格。一曲悠扬清脆的笛声回荡在军营与坚城之上,那优美的旋律令将士们连月以来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人们似乎忘却了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