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第2/4页)
李鸿章和朝鲜之间的外交有很多失策的地方,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说过了。然而因为这个缘故,《天津条约》才逐渐演变成了《马关条约》。呜呼!庄子有一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善于下棋的人对于看似无关紧要的几步都不肯轻易放过,后来再有赶上这个局面的人一定要多加小心。战争持续到甲午年冬天的时候,中国人舍弃抗争,想求和解,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正月的时候,中方派遣张荫桓、邵友濂去和日本人谈和解。日本人认为来的人没什么地位,说话也没什么分量,所以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于是朝廷重新派遣李鸿章去。二月的时候李鸿章就去了,随行的还带了参赞李经方等人。他们在二月二十四日抵达马关,和日本的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展开谈判。第二天先讨论停战的条件,日本人首先提议用大沽、天津、山海关三个地点作为交换条件,辩论了很长时间,双方都丝毫不肯退让,于是就重新提议暂时搁置停战条件,直接讨论和约。伊藤博文说:“既然这样的话,你们必须将停战的纲要撤回,以后不许再提这件事。”他们两人还在僵持,最后的商量结果还没有决定。二十八日,第三次会议开始召开,李鸿章在回下榻处的路上突然遇到了刺客,被枪击中了左脸,子弹打进了他左眼睛的下面,他好几次都要昏厥。听到这个消息后,来问情况的日本高官络绎不绝,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也亲自来李鸿章这里慰问,恭恭敬敬地谢罪,担忧的心情写在脸上。日本天皇和全国上下的大臣以及子民,都对此深深哀悼,所以就同意在中国之前提出来的停战节略上画押。用言语不能争过来的东西,通过一个枪伤就得到了。于是停战的事这才稍稍有了眉目。在李鸿章刚被刺客射伤的时候,日本天皇派来御医和军医来检查李鸿章的病情,那些医生都说应该取出枪子,伤口就能够自己慢慢恢复,但必须静养一段时间,不能再劳神费心。李鸿章慷慨地说:“国家现在正处在艰难的时刻,和解的局面必须促成,一刻也不能耽误,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耽误国家呢?”李鸿章宁愿死掉也不要取出子弹。遇刺的第二天,有人见到他的血流满了身上穿的袍子,他说:“这血是用来报国的!”李鸿章的眼眶噙满了泪水,说:“既然我舍弃自己的性命后对国家有好处,这有什么不能做的呢。”他慷慨、忠诚的气节,让君子敬佩。
李鸿章遇刺后,朝廷降旨慰问,上面派李经方代理全权大臣,然而实际上还是李鸿章掌握实权,一切事情都是他自己说了算。虽然被子弹射伤了,躺在床上不能起来,他仍然用嘴表达着自己对每件事的意见,太医们都为他感到忧虑。三月初七那天,伊藤博文等人把他们拟定的和约底稿拿来。十一日的时候,李鸿章准备回复的文件。他把条约综合其中的大纲,分为四款:第一是朝鲜自主,第二是割地,第三是赔款,第四是通商权利。除了第一个“朝鲜自主”外,剩下的都极力反驳。十五日的时候,又另外拟定了一个和约底稿送了过去,即拟定赔偿兵费一万万两白银,割给他们奉天南四厅县的地方等。日本同样也每一条都驳斥回去。十六日的时候,伊藤博文等人又准备了一个修改后的定约稿寄了过来,跟之前的和约相比要求稍微降低了一些,差不多就是《马关条约》的大概内容了。当时李鸿章的伤已经差不多痊愈了,于是又去春帆楼和日本的全权大臣当面协商,他反复和对方磋磨,但是日本丝毫不肯让步,最后只能声明如果能够在三年内还清赔偿的钱款,那么就都免除利息,至于在威海卫驻扎的军费,要减免一半。现在把《马关条约》的全文列在下面: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和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为了订立和约,使两国还有两国的大臣百姓重新过上和平的生活,共同享有幸福,并且杜绝将来再次产生争端,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意下诏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意下诏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为全权大臣,他们在这里校阅所奉的谕旨,认定这些都确实属实,没有掺假,双方会面共同商议签订各项条款,列出如下:
第一款 中国承认朝鲜国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尊重其领土和主权完整,所以凡是有损其独立自主体制的,比如该国向中国进贡等事情,从此以后全部都要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