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为何坚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第5/8页)

首先是以日本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为代表,在其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司马辽太郎先生不仅认为乃木希典应该主攻203,更认为他应该更早地主攻203,因为很简单,203高地工事相对薄弱,更好攻,放着好攻的地方不攻,所以乃木希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将”。

司马辽太郎甚至还指出,其实早在第一次总攻之前,东乡平八郎的作战参谋秋山真之就曾在陆海两军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攻打旅顺可以不必强攻东北三堡,不如先打203高地。看看,这个情况连海军参谋都看出来了,乃木希典作为第三军主将却还没看出来。好吧,没看出来倒还情有可原,毕竟俄军的旅顺防线是一个半环形防线,哪里都是正面,在发起一两次总攻之前,谁也不知道防线有什么弱点。那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总攻分别尝试了东北三堡和203高地之后,第三次总攻竟然又放弃相对好攻的203高地,又回去打了最难攻的东北三堡,这不就是“愚”吗?

应该说,司马辽太郎这观点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多年以来,在日本国内反对司马辽太郎的声音就比较微弱,所以只能从“精神”上去鼓吹乃木希典。这种观点认为,乃木希典放着好攻的203高地不攻,强取东北三堡,恰恰体现了一位“传统的高贵名将”的品质,符合日本优秀的传统战术:斗、战、胜的战术。

在日本,曾经有一本很古老的兵书——《斗战经》,这本源自《孙子兵法》的日本本土的兵书,却对《孙子兵法》讲究的“以正合,以奇胜”嗤之以鼻,认为这会导致士兵上了战场后逃避敌人的强大,处处小心翼翼,缺少“真锐之气”,从而反过来导致战斗最后失败。而《斗战经》讲究的是无论现实条件如何,人首先不能在气势上输给敌人,要敢于正面对抗,敢于以硬碰硬,作战迅猛、坚决、顽强,头脑中不能存在任何以多打少、避强击弱的想法,当集中所有力量于一点攻击敌军最强处之时,反而能够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所以乃木希典的战术其实就是“斗、战、胜”的战术,他作为一个传统的高贵名将的境界,那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很显然,这种反对的观点是没有考虑到战场实际情况的,也并不具备说服力。那么,司马辽太郎的抨击有道理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评价问题,因为乃木希典所有的战术创新正是建立在始终主攻东北三堡这个基础上的,如果基础错了,那么,再多的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看来,乃木希典一定有他不为人知的苦衷和理由。

在翻阅了大量的作战报告、史料图表并去古战场实地走访之后,我决心来揭开这个谜团,因为只有真正揭开了这个谜团,才能更好地还原这场战争。所谓只有真正了解了曾经的对手,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可能的对手,我并不认为我比那些日本历史作家更具优势,我只是认为我比他们来到曾经的旅顺古战场要更加便利。

最开始,其实我们可以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在东北三堡附近,有一条方便后勤运输的铁路线,它就是东清铁路南满支线,正好从东北三堡附近穿过,乃木希典率领第三军抵达战场后,第三军已经是一个超过5万多人的大兵团,平均每人每天就算是吃一两菜,那也是5000斤菜;每人每天就算吃一斤米面,那也是5万斤米面;总攻时每人每天消耗100发子弹,就是500万发子弹,粮食、弹药的消耗惊人,其他还有前线兵力的及时补充、伤员的及时救护、大阪宝贝等重型武器的运输等等问题,对一条快速的交通线的依赖性可想而知。

康得拉钦科当然不会把这条铁路留给乃木希典,于是早在战前,俄军就把铁路线给破坏了,乃木希典就命令第三军在严密伪装下对这条铁路线进行了修复。此后,第三军的兵员、补给物资通过海运先从本土运到青泥洼上岸,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往旅顺前线,而第三军的重炮维修基地、弹药库、粮食库等等重要的设施都分布在以这条铁路为中心的沿线,比如伤兵包扎站就设置在沿线的双台沟(今大连市甘井子区双台沟)。前线突击负伤的士兵在这里紧急包扎后用火车直送青泥洼医院,严重的还可以通过海运转运回日本,甚至乃木希典的第三军司令部也设在铁路线旁的柳树房(今旅顺口区柳树房),从这里出门走几步就是铁路。

而铁路线是并没有完全修复的,无论如何伪装,它不可能修到东北三堡的炮火范围内等着被轰,于是铁路线两旁还有大量的“移动补给仓库”。这是由第三军征用的大清国骡马车队组成,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式的移动补给仓库,铁路线上的兵力和补给物资才可以快速地往来于突击前线和后方基地。每次总攻的突击都会造成大量伤亡,短时间内人员和枪炮武器消耗极大,说得恶毒一点,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后勤保障的“最后一米”,如果没有如此精细完备的补给线,伤亡数字一定会下降——短时间内,死这么多人都死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