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为何坚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第6/8页)

正是出于对这条铁路线的依赖,旅顺攻击战一开始,乃木希典就选择主攻东北三堡并一直留在这里,这里的兵力和火力配置最为迅速,能集中全部战斗力,立即迫近康得拉钦科的主防御线,并且在攻破主防御线后,马上就能进入旅顺要塞内部,达到一举置要塞于死地的目的。这说明,乃木希典的主攻方向并不是偶然选定的,而是由后勤保障以及敌我状况决定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

但是,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这只是乃木希典主攻东北三堡的原因,却并不是他坚持不主攻203高地的原因,至少不是这个单一的原因,如果主攻203高地只存在后勤保障这单一困难,那么也就说明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战争本身就是用极端手段来解决困难嘛。单一的困难一般好克服(比如大不了再新修一条铁路支线到203高地),但多方面的困难就比较难克服了,主攻203高地正是存在这“多方面的困难”,而这一切的秘密又是只有亲自徒步于古战场才能很好地发现的。

首先,从地势来说,从东北三堡到203高地的外围区域有大片的空旷区,这正是俄军炮兵的最佳靶位,如果要新修铁路,就必须绕过这片空旷区域,费时费力。更何况在乃木希典确定了正攻法之后,第三军一直都在挖坑,哪还有时间修铁路?所以新修一条铁路支线到203高地来解决后勤保障问题是并不现实的。

其次,从相对位置来说,东北三堡比203高地更靠北,而乃木希典从整体上来说是从北往南进攻,如果主攻203高地,东北三堡的俄军足以在侧翼和后路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也就是说,如果不事先夺取东北三堡,或者至少压制东北三堡的火力,牵制住这里大批量的俄军,还是根本攻打不了203高地。而乃木希典任务的首要层次是不让一个俄军走出旅顺,让旅顺成为一座“孤城”,在全部合围旅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攻占旅顺的下一步任务,这就是无论在哪一次总攻中,乃木希典都无法将全部的兵力派往一个方向,总要“全线出击”的原因。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战斗时不仅要考虑己方在兵力和火力上的配置和补给线,更要考虑对方的配置和补给线,乃木希典同志在第一次总攻时就已经发现,康得拉钦科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绝对的专家。在他的部署下,整个旅顺陆路防线是一个十分严密和完整的体系,事实上旅顺防线内部的补给线和支援线四通八达,从东北三堡到203高地之间更是有快道相连,康得拉钦科在作战时首先判断的是乃木希典主攻哪里,一旦形成判断,就会立即从另外的地方调配预备队快速增援。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个可怕的对手面前,乃木希典无论主攻哪里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所以,203高地的“好攻”只是表现出来的而已,这种表面上的“好攻”构不成不顾其他因素去冒险的动力。

而康得拉钦科又是一个有着强大军事嗅觉的人,受山头分布的影响,一开始的时候,203高地以及整个西线在工事上确实相对薄弱,而在乃木希典第二次总攻主攻到这里后,这一攻,就引起了康得拉钦科特别的注意,特别是后来乃木希典又是在203高地旁边的海鼠山上建立炮兵观测所,又是放气球,康得拉钦科也明白了守住203高地对于太平洋舰队的意义。于是乎,等到第二次总攻一结束,就在乃木希典挖坑的同时,康得拉钦科立即出动大军加固西线,特别是对203高地的工事进行了重重修整,新的工事从山脚修到了山顶,同时调遣更多俄军驻守在山顶上。接下来我们马上就会看到他的这个杰作。这就是说,在乃木希典发动第三次总攻和第四次总攻时,203高地连表面上的“好攻”也都不存在了,不知当年的司马辽太郎先生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当然,满洲军陆军三将——大山岩、儿玉源太郎和乃木希典自然也有陆军的想法,出于陆战的考虑,旅顺之战不是击溃战,不是游击战,而是攻坚战加歼灭战,攻占旅顺,必定要全歼或者歼灭加俘虏全部俄军,必须将5万俄军的战斗力终结于此,由此才谈得上第三军在攻占旅顺后能够迅速撤走,增援大山岩在奉天的主战场。而旅顺俄军的背面就是大海,已经退无可退,正是因为东北三堡是防线精锐所在,康得拉钦科必定会死守,也就是说,其实并不存在所谓“避强击弱”的问题,攻占旅顺,是一定需要拔掉东北三堡以及望台炮台这颗“大钉子”的,至于203高地,则不一定需要。

对于攻下东北三堡,乃木希典已经摸索出了方法,这就是已经在第三次总攻中实施过的经过完善的正攻法——“立体作战”。

这个战术虽然失败过一次,但这更加坚定了乃木希典把它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这又不是因为乃木希典的“愚”,也并不只是积累了一次经验,更是由于一个显然的战场事实:坑道已经挖到了东北三堡之前,康得拉钦科从此要想在地下完全防住日军比在地面难多了,他可以防住一次,防不住两次三次。而让康得拉钦科的防御重心被迫转入地下,这不正是日军所需要的吗?它意味着那些铁丝网、护垒壕以及堡垒里的强火力,都通通失去了效用,乃木希典需要的只是时间,需要的只是在第四次总攻中再次尝试,所以,大山岩这才怒气冲冲地质问大本营:“第三军已经做了很多有效准备,进攻作业进展顺利,为何要临时改变计划,另外寻找主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