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袁世凯为何反对立宪学习明治维新?(第6/7页)

不得不说,袁世凯的预言在5年以后变成了现实:如果朝廷真的能够发挥好老袁设计的资政院的这个功能,认真疏导和对待民间舆论,1911年的“保路运动”也许就不会发生,武昌起义也许最终不会被引爆!

此外,根据袁世凯的设想,资政院在初期还应该承担一定的“分流”功能,那些毫无行政能力又占据官府高位的皇室子弟、守旧官僚,将来就应该去资政院上班。这样既把他们从官府中分了出去,又给了他们一份工作。如果仍然接收不下,他们还可以去新成立的“集贤院”。而虽然要精简机构,但像宗人府、内务府、侍卫处、翰林院等内廷机构暂时先一律不裁撤。不是老袁不想裁撤,这些机构的人都是慈禧身边的人,说得现实和恶毒一点,他们倒不一定对朝廷死心塌地,但改革到关键的时候,谁都会去想自己的退路,他们要闹起来,说不定拼死反对改革,又上演戊戌变法时的那一幕。于是老袁做出了让步和妥协,给他们做出了分别安排,为他们把退路想好,这一妥协不可谓不大。

好吧,说来说去,在资政院真正能够发挥国会的作用之前,谁来对责任内阁的权力做出有效监督和限制,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别着急,老袁这个现实的人是不会不考虑这一点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这个目的,更为了把学习西方与大清自己的传统和现实国情结合起来,走具有大清特色的立宪道路,老袁和他的团队竟然认为还不能只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咱大清应该是“五权分立”!也就是再把两种重要的权力从政府(责任内阁)中抽出来,另外成立两大院,它们都直属皇上,不听从责任内阁的命令:

第一是成立审计院,专门负责对官府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第二是成立行政裁判院,相当于朝廷的“上访部门”,专门负责仲裁老百姓对官府的控诉。也就是说,老百姓对官府有了意见,可以去资政院表达,但要做出仲裁,只能在行政裁判院!

好吧,到现在为止,老袁的官制改革方案算是完整出炉了,正因为它相当深入和大胆突破,所以它很复杂、很全面,还具备老袁特色的“现实性”。在老袁看来,其实只要仔细一分析,这个方案也深入贯彻落实了慈禧“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指示精神,他不像康有为,他在官场混了这么久,绝对不可能把慈禧的指示当作一句空话,而是会想办法结合起来。如果把这次改革比作一场“战役”,老袁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既有“战略”,又有“战术”。

14位“编辑”中排名第一的载泽支持了这份方案,三位“总编”中排名第一的奕劻的态度是:我举双手赞成啊。虽然奕劻平时收了老袁不少的银子,但相信这一次他也并不是看在银子的份上,而是和载泽一样,也认为这份方案几乎无可挑剔。

不过,奕劻毕竟是奕劻,他要比老袁更懂慈禧,也更加在意慈禧,这次他也认真起来了,一改往日“神仙王爷”的作风,认认真真地对方案进行了研读,然后又去找老袁和其他“编辑”商量,又增加一个备选方案,这是确保万无一失的:

如果朝廷(慈禧)仍然担心有人会借当内阁总理之位来专权和架空皇帝,那么就不设总理大臣和左右副大臣了。但仍然要撤销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以原来的军机大臣为内阁中的领导(办理政务大臣),各部尚书为他们的助手(参预政务大臣),原来的内阁大学士可以继续存在,如此可以争取原来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的支持,但“行政机关屹然已定,宪政官制有始基矣!”

用心良苦,用心良苦,这是老袁的一次最大的让步,他又一次表现了与当年的康有为不一样的地方,虽然不能排除他想借这次改革让自己成为内阁中的领导(奕劻之下的副总理大臣),但这并不是他最重要的目的。如果有可能因此而使得这次改革方案流产,那么就可以连内阁总理、副总理大臣都不新设,直接以原来的军机大臣充当,这对奕劻没什么影响,因为他原本就是领班军机,却对老袁影响很大,因为此时的他还并不是军机大臣,但是,他毕竟守住了责任政府和司法独立这两条最重要的底线,迈出了走向宪政的重大一步!

反反复复的讨论、完善和修改之中,两个月已经过去了,11月2日,奕劻将最后核定的方案进呈慈禧。据统计,这个方案共有各种折件25个,详细到了改革之后各个机构的内部清单,也就是说,老袁他们弄出来的并不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方案,而是一个细化到执行层面的详细方案,只要慈禧一批准,立马就可以执行!

老袁很自信,作为一个讲究现实的官场老狐狸,他自信的并不是只是方案本身,而是“势”,当朝廷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改革的趋势已经远非戊戌变法时期可比了。立宪改革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也是一种大小官员眼中的“政治正确”,更代表一种未来的趋势和势力。谁都知道,在将来“得立宪者得天下”,他相信这样的方案一出台,举双手赞成的人一定很多,至少不会遭到原则性的反对。自从奕劻上奏之后,他也没回天津,每天有事没事就去皇宫里转悠,时不时找点理由跑到慈禧那里去“请训”,他已经准备好了,只要慈禧召见他,他一定亲自把方案向慈禧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