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台湾民主国内渡官绅(第2/13页)

除广西方向外,保皇会在广东另有一番布置。康有为派梁炳光、张学璟、叶湘南等到新安、东莞等地聚人办团,联络惠、潮、嘉的会党游勇如林玉、“版筑”“三品”等。这一计划得到原台湾民主国义军统领丘逢甲的赞助。台湾民主国成立时,康有为在北京以其“苍葛之呼,震动宇宙,事虽不成,义暴天下”而“侧慕之私,甚愿执鞭焉”。后来在桂林与唐景崧交往,“具审执事大才,益增想望”,“以为吾岭海磅礴,有吾两人,如孟德言,所谓使君与操也”。这时则致函丘逢甲,请其“命驾来游,俾瞻丰采,获聆高论”,希望借重丘的影响,“台澎旧侣,潮惠新知,以公号召,必当共济”。[10]

1900年3月,丘逢甲赴南洋考察学务,在新加坡与康有为、容闳晤谈,同意参与保皇会的勤王起兵。4月9日,梁启超致函梁启田,言及保皇会在广东的军事准备时提到:“邱仙根进士倡率屋闸”[11],又同意“归统”,与潮汕的版筑“合成一军”[12],愿意在起义之际具名签发由保皇会拟定的保护外人布告。[13]这使保皇会得以免除后顾之忧,可以倾全力向西。6月,保皇会的勤王正军准备大举袭桂,而主帅陈翼亭丁艰在家,为不失时机,康有为指示徐勤等与丘逢甲商议:“万一羽异未出,可先动不?”[14]希望由丘逢甲领头,率先发难。

原台湾民主国帮办刘永福当时率军驻扎广东,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勤王运动,但保皇会试图加以利用。康有为指示勤王军在两广发动时,“拟东西皆假刘旗,以其声威震动大众”[15],乱敌军心,便于奔袭。并具体安排专人秘密制作旗帜号衣上的“福军某营”字样。其时兴中会策划在两广独立起义,以响应各派联合的中原大举,并力争在广东与保皇会合作,有会员往见刘永福,说以种族大义,请其归附帮助。据说刘“极之喜欢,答应倘有机会,定必赞助”[16]。

长江流域的勤王运动,因唐才常与康有为的关系,名义上由保皇会统属,实则自成系统。而内部又分成若干派系。在下游势力很大的汪康年、叶瀚等江浙士绅,与康有为有宿怨,汉口自立军的实际统领林圭则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唐才常本人也感到事成之后难以安置康有为。由于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在经历了正气会、自立会的分合之后,各派携手组成中国议会,维系合作大举的局面。

1900年8月9日唐才常赶赴汉口之际,委托日本东亚同文会会员井上雅二前往南京,以中国议会名义联络官僚绅士,以自立会名义联络湘军将领。而南京方面作为联络官绅中介人的,便是原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俞明震。[17]尽管井上开始觉得俞明震及其弟明颐“气质很好,但不是很主动的人”,可是俞明震却积极在南京士绅中串联鼓动。经过一番活动,俞聚合了一批士绅名流如刘世珩(聚卿)、傅春官(苕生)、易顺鼎(实甫)、顾云(石公)、薛华培(次申)等,于8月17日下午借游玩秦淮画舫之机与井上会面,谈论中国议会之事,得到大家的赞同。次日,俞明震再度拜访井上雅二,商议联合大计。在俞明震和辜人杰的大力协助下,南京文武两方面的联络进展十分顺利,井上雅二为此行“取得了好成绩”而感到踌躇满志。返沪之前,他在日记中写道:“在金陵的要事基本完成:一、在民间绅士、官人方面,由俞明震做工作,使之与中国议会作一致而努力。”“我回沪即与陶森甲、张通典会谈,联络南京文武志士的事有成功的希望。”[18]则俞明震在中国议会向南京发展势力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南京参与井上、俞明震等人活动的易顺鼎,也与原台湾民主国关系很深。甲午中日战争之际,他在两江总督刘坤一幕下,参与戎幄,对清廷割让台湾极为愤慨,诣阙上言,请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并鼓动刘坤一支持唐景崧等人坚决抗战。台湾民主国成立后,他决心亲自赴台相助。可惜抵达厦门时,民主国已经败亡。此后他仍两渡台南,试图为刘永福争取大陆援军,均未成功。[19]内渡后曾任湖南督销局道员,庚子督办江阴江防营务处。[20]

长江联合阵营从正气会成立起,便着手联络秘密会社。1900年3月后,唐才常因为与汪康年一派的矛盾难以化解,为避免办事掣肘,让出正气会干事长的位置,召集湘鄂江淮的会党首领在上海成立集贤会,完全避开汪派,以前此建于东京的自立会的名义,专门从事发动和组织会党的“内圈”活动。

不过,汪康年等人显然参与了正气会运动会党的决策,知道内情,汪还认识会党首领张尧卿、辜人杰等人。该派骨干叶瀚继唐才常之后任正气会干事长,有责任全面了解会员的活动情况。参与该会的周善培,虽远在四川,仍不断以通信方式向汪康年等报告其运动会党的进展情形,并且一面认为唐才常应将所谋内圈之事通告汪派,一面劝汪康年等人体谅唐的苦衷,不要因此而生龃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