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台湾民主国内渡官绅(第3/13页)

7月,北方形势危急,时不我待,汇聚上海的革新人士酝酿废弃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变政大计。为此,组织成立了中国议会(亦称国会),加紧准备,“派人去各省,与土匪联合起来以成一派势力”[22]。依据这一计划,国会一成立便立即派人到扬州秘密联络会党豪强;同时湖北方面有黄小琴其人,熟悉宜昌情形,表示“愿办宜荆一带下交事宜”,要求国会正式委任。[23]自立军失败后,汪康年、叶瀚等还准备收拾其余部,通过黄小琴在宜昌、恩施一带寻找“未开辟而无主名”的深山,将队伍拉进去潜伏待机。[24]则黄小琴是国会实行武力变政方针在湖北的重要依靠。关于此人,据办事者告诉汪康年:“敬如兄熟知小琴,可详询之也。”[25]敬如,陈季同字。陈为原台湾民主国外部大臣,有记载说他是民主国的动议者。他在如此深的秘密层面上了解具体人事,无疑也是国会核心机密的知情人甚至参与者。

此外,保皇会开始认为“大举必从闽粤发难”,而欲得福建,必须争取南洋海军和马江船政局。其时船政局提调为曾经与陈季同留学欧洲的魏瀚,康有为指示:“最好能得精通法文之陈敬如以联络之,则法监督等俱为我用。”[26]如此看来,保皇会也视陈季同为自己人或同道。

第二节 使节与异人

台湾民主国内渡官绅一直保持相互交往,但是参与庚子勤王,迄今未发现他们之间彼此沟通联系的证据。这种不约而同的行为,更显示其思想倾向的一致或吻合。由此可以引申讨论的,是晚清士绅的动向及其与清王朝的关系。

庚子勤王,各派鉴于形势危迫,虽借此旗号,却随时准备自立变政。甚至康有为也有“万一”的考虑,打算在来不及救上的情况下自立救国。台湾民主国内渡官绅不惜犯险参与武力反清变政的密谋,决非偶然,其思想基因五年前已露端倪。内渡官绅以身世、经历、性格而论,多属两类人,其一,担任过外交边疆事务,接触了解西方较多;其二,传统士绅圈中的心怀异志者。

担任民主国外务大臣的陈季同,原是福建船政学堂前堂学生,1873年曾随团考察台湾军事,1875年随日意格游历英法,协助采办轮船机器,1876年春归国。[27]次年,李凤苞率制造、驾驶学生各12人,艺徒7人赴英法留学,陈季同以文案身份随同前往,并和作为随员的马建忠一起,进入法国私立政治学校“专习交涉律例等事”。这种与一般“习英学者可期为良将,习法学者可期为良工”[28]的普通学生要求截然不同的留学,最初显然是为了应付有关的外交事务,却使陈季同意外地接触到当时一般中国人鲜有认识的西洋新知的不同层面。以后陈归属清驻英国公使馆。

1878年清政府在德国设立公使馆,陈季同又为首任公使李凤苞咨调,与担任翻译的罗丰禄一同赴德,同时仍兼办留学生事务,先后历任驻德、法、比、奥、丹、荷等国参赞,以总兵衔、福建补用副将任驻法二等参赞官,并代理过驻法公使。他通晓英、法、德、罗马、拉丁数种文字,熟谙国际事务,尤精法国政治及拿破仑法典。[29]

在法国期间,因翻译接待等职务之便,陈季同与驻在国朝野各方及各国使节时相过从,经常可见到“伯理玺天德”,对包括民主共和在内的西方政治制度有切身体验。[30]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将他与罗丰禄相比较,认为:

罗则静默,可以讨论学问;陈则活泼,可以泛应世务,再能历练官场,中外贯通,可胜大任矣。[31]

陈季同曾通过许多法国朋友进行大量的外交活动,“异常灵活地协助了驻法公使曾纪泽在唤起法国舆论反对茹·费里‘东京政策’的外交活动中所作的努力”[32]。并因为有法文著作畅销于世,而得以在巴黎的沙龙里大出风头。

长期的驻外生活,使陈季同的行为举止多少有些不拘礼法。1881年1月,赴德采办机器设备的徐建寅应邀和使馆人员前往皇宫觐见德皇,“陈季同初以无票可入误人,继则夺人之票以自用”,致令徐被阻于宫门外一刻钟之久,情形十分尴尬。徐责备其“无礼甚矣”[33]。陈衍形容其“不修边幅,滥用钱”,“然未尝媚外”。[34]

  1891年,陈季同撤差归国,甲午战争爆发时,他在天津曾就借款事与盛宣怀电报往还,关注战事发展。[35]1895年春,署理台湾巡抚的唐景崧电调其赴台。割台事起,陈季同和丘逢甲等商议保台之计,率先提出“民政独立,遥奉正朔,拒敌人”的主张。[36]后来他随唐景崧内渡,旅居沪上,通过马良、马建忠兄弟结识维新志士与洋务名公[37],维新运动中也有所表现。1897年9月,陈季同和陈寿彭、洪述祖等在上海创办《求是报》,自任主笔,月出三册,分内外两编,内编为交涉、时事、附录,外编为西报、西律、格致、泰西稗编诸门,所采多录法文书报,“多译格致实学以及法律规则之书”[38]。后因林旭的推荐,增聘陈衍为主笔,刊发论说,介绍和报道世界大势、对外交涉、各国刑律、学会活动等,风行一时,成为维新思潮的一部分。这使他得到与江浙士绅交往的机会,与福建人士力钧等组织戒烟公会,并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康幼博、曾广铨等人结交[39],经常往来于《时务报》馆,参与翻译农书,开办蚕务等事,又与康、梁及沪上名士赞助经元善主持开办的女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