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3/3页)

鼓鼙声声狼烟再起,赵桓决定坐守汴京,在赵构看来很不明智。假如让他决策,肯定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明摆着另有避风港,何苦偏驶顶风船。但是这话他懒得与赵桓说,他知道说了赵桓也不会听。不知出于何种心理,赵桓在朝政大事上从来不征求亲王们的意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犯不着去多嘴多舌,让皇兄怀疑他别有用心。不过,出于对赵桓品德和能力的不信任,他却不得不私下里给自己做点打算。

谁知他的独善其身之策尚未捉摸出来,出使金营的要命差事便从天而降了。甫一听说金人点名要他前往,他就预感大事不妙。但起初他对赵桓总还抱有一丝幻想,幻想着他这位皇兄能有起码的恻隐之心。上一次他是侥幸死里逃生,这个经过赵桓知道,这一回他铁定是有去无还,这个结果赵桓也不会心中无数。如果赵桓顾惜手足之情,断不会将他送入虎口。然而事到临头,赵桓到底是薄情寡义地把他抛了出去。可见这个人是何等的没有心肝,何等的不是东西!

做出这个决定的,但凡是换成另外任何一个人,赵构绝对不会乖乖地就范。他一定要指着鼻子质问对方,金人是何居心你这厮知否?我与你有何怨何仇,你竟欲借刀杀人?但这个人是皇上,他就发作不得。发作出来不但屁用不顶,反而有可能真正激起赵桓的借刀杀人之意。

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便不如索性表现得主动一些,先哄得对方犯晕,再想办法解套。从这份心计上,便足见赵构之通权达变,远在赵桓之上。

赵构的演技不错,他的从容受命不但让赵桓吃了一颗定心丸,还博得了朝廷内外的交口赞誉,众皆称道康王这人真叫有种。可他们哪里知道,在赵构那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壮姿态背后,其实已是打定了对赵桓阳奉阴违的念头。只是如何个阴违法,尚须相机行事。

更令人不曾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是再倒霉不过的差事,到头来竟成了上苍赐予赵构的一桩最大的幸事。当然,这个对其命运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玄机,赵构本人当时亦不可能参透。所以尽管是心中另有打算,当他于十一月十六日带着副使王云,参议官耿延禧、高世则以及宦官蓝珪、康履等一行人马辞京出城时,其心情还是相当忐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