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8/24页)

如此这般,尉迟迥就认为,杨坚这大丞相当得也未免太简单(有此看法的人很多,历史上不绝于耳,甚至李世民也认为杨坚是欺负孤儿寡母),论德论才论资历,他尉迟迥哪一点比不上杨坚?如今却要听杨坚发号施令,这如何能忍?

尉迟迥会有什么想法,杨坚当然了然于胸,于是,当他成为大丞相之后,他就迅速对尉迟迥采取了行动:

行动一、杨坚派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带着北周静帝宇文阐的诏书,前去相州征召尉迟迥,让他回京奔丧。当然,这个行动不会有任何效果,因为尉迟惇很快就一去不回头,再也没有音讯了。

行动二、杨坚使出了杀手锏——他让韦孝宽去接替尉迟迥相州总管的职务。

韦孝宽之所以能成为杨坚的杀手锏,是因为此公跟他的岳父独孤信有很深的渊源。早在东西魏尚未分裂之前,韦孝宽出任析阳郡守,当时独孤信任职新野郡守,由于二人关系非常好,而且政绩都很出色,民望鼎盛,便被荆州地方的官僚称为“联璧”。后来,东西魏分裂,东西之争拉开战幕,韦孝宽就曾随独孤信一起攻打洛阳,并一起参加了“河桥之役”。

如此种种,杨坚自是向来就把韦孝宽这位老将看成是自己人,如今要对付尉迟迥这样难缠的对手,也不免要出动韦孝宽这样的终极武器。

韦孝宽于是出发前往相州,当他抵达朝歌时,遇到了尉迟迥派来“迎接”他的使者,贺兰贵。韦孝宽设宴款待了贺兰贵,并在不停劝酒的同时,刺探贺兰贵,老谋深算的韦孝宽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妙,于是,自称患病,就暂缓了前进的脚步。与之同时,韦孝宽以请医生为由,派人飞马奔向了邺城,让他们暗中观察城内的情况。

韦孝宽是何等人物,尉迟迥想必也是一清二楚,因此,在听说韦孝宽称病后,也不免有些疑虑,于是,他派去了在邺城当差的韦艺,前去迎接他的叔父(韦艺是韦孝宽的侄儿)。韦孝宽在半路碰到了他的侄儿,然而,他非但没有放下心来,反而更加觉得情况可疑。

韦孝宽开始盘问韦艺,问他尉迟迥准备要干什么;韦艺则嘴硬得很,什么都不说——他此时已是尉迟迥的死党。韦艺敢嘴硬,当然是仗着对面的人是自己叔叔,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然而,当韦孝宽接连追问,却什么都没问出来之后,他却决定要给侄儿一个下马威了——他当即要处斩韦艺。

韦艺当然知道他这位老江湖的叔叔说到就能做到,慌乱之下,终于把尉迟迥要叛变的情况,一五一十,向韦孝宽和盘托出。

韦孝宽虽早有预料,但真得到了确实的情报,却也不免有些心惊——尤其是,他如今的情况,已是羊入虎口。怎么办?韦孝宽当机立断——撤!

当然,平平常常的撤,已经难以走出绝境了,韦孝宽需要废点脑筋了。在韦孝宽匆忙西撤的过程中,他每走过一家驿站,都把驿马全数赶走,然后又吩咐各处的驿司,说尉迟迥的使节很快就到,要他们准备食物,设宴招待。一切布置妥当后,韦孝宽才带着韦艺匆忙出逃。

果不其然,在派出了韦艺后,尉迟迥还是不放心,接着又派出了梁子康带着数百骑兵,前去“迎请”韦孝宽。当梁子康一路奔袭,抵达驿站后,却发现里面早准备好了盛大的宴席,似乎不饱餐一顿,也对不起一路以来的奔波;而当他想起任务在身,不想迁延时,却发现驿站里空无一马,而自己的马匹早已精疲力竭;无奈之下,梁子康也只能坐下来喝碗酒吃块肉,然后让马歇一歇了。

于是,韦孝宽和韦艺,就这样极其惊险的逃过了一劫。

行动三、在尉迟惇一去不回头,而韦孝宽又未能顺利接替尉迟迥后,杨坚终于意识到,大麻烦要来了,于是再度派去使节破六韩裒,前去申明中央意旨——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隐藏在表面的客气之下,杨坚还留有杀招,他已经派人跟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取得了联系,要他们秘密准备。

不幸的是,行动三也破产了,晋昶等人要反水的消息,很快被尉迟迥侦知,而尉迟迥也明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于是,尉迟迥斩杀晋昶和破六韩裒,登上北门城楼,召集文武官员和各界人士,发表造反宣言:“杨坚藉后父之势,挟幼主以作威福,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与国舅甥,任兼将相;先帝处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以匡国庇民,何如?”(杨坚作为国丈,如今挟持幼主,作威作福,已有不臣之心。我是皇亲国戚,又身兼将相,先帝对我也有重托,所以,我要跟大家一起清君侧,匡国保民,怎么样?)

底下云集而应。于是,尉迟迥见民心可用,乃自称大总管,建立临时政府,并尊奉赵王宇文招的小儿子为皇帝,用其名义发号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