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14/15页)
然而,当门阀制度破产后,当官僚的选拔制度逐渐向科举倾斜后,当皇帝将政府官员的任命权全部掌握到手中后,皇帝就成了整个政治的操控者。此后,再也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可以跟皇帝扳手腕了,皇帝自然可以为所欲为。
举个例子吧,明朝是历代以来文官集团最有骨气的时期,在中后期,明朝的文官曾经有两次大规模的跟皇帝的抗争,一次是嘉靖年间的“大议礼之争”,二是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
在“国本之争”中,万历皇帝为了让群臣屈服,曾经“怠政”长达三十多年,这段时间,他几乎不上朝,也很少批示常规性的奏折,朝臣几乎跟皇帝没有见面机会,重臣的升迁退休,万历帝也不再处理。当皇帝罢工到如此程度,文官们对此居然也毫无办法,最强硬的大臣,也只能是掼乌纱帽,一走了之,而万历帝的地位呢?四个字概括——稳如泰山。
不可思议是吗?有些好事者认为,这是因为万历帝是权谋大师,其实不然,在明朝的政治结构下,皇权本身就处于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没有哪个阶层,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加以对抗。在没有制度性制衡的情况下,文官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将“节气”二字发挥到极致了,这也便是“大议礼之争”的核心。
再比如说,明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一位宦官——魏忠贤。论起心机手段,组织能力,领导能力,魏忠贤堪称太监中的战斗机,在历史太监中,他称第二,大概也无人敢称第一,他能够轻松将天启初年强到不可一世的东林党一举干翻,就足以证明他在政治斗争方面的超人天赋。然而,强如魏忠贤,最后的结果,却是“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崇祯帝几乎没有废什么太多的力气,就把魏忠贤KO出局,曾经徒子徒孙一大批的阉党,竟然瞬息之间就灰飞烟灭。
要知道,宦官这个行当,在有些朝代,可是威武霸道到不行的——整个东汉时期,政治斗争的主旋律便是外戚对抗宦官,宦官废立皇帝,在东汉一朝司空见惯,乃至东汉出现了大量的婴儿皇帝,《三国演义》的开篇,讲述的也便是十常侍之乱;而在唐朝,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宪宗李忱,也在思虑再三后,放弃了对宦官集团的大清洗,究其原因,乃是鉴于“甘露之变”的故事,投鼠忌器。
历史上那些废立皇帝的太监,有几个在能力上能跟魏忠贤相提并论呢?但是,为什么他们比魏忠贤掀起了更大的风浪呢?究其原因,也不过是明朝皇权的力量空前强大,强如魏忠贤的阉党,也没把握战胜罢了。
顺便说一下,魏忠贤的前辈刘瑾,也曾权势喧天,被人戏称为“立皇帝”,但是,当有人跟武帝告发后,刘瑾却也无力挣扎,最后落了个凌迟的下场。
明朝皇权为何如此强大呢?原因大概如下:
除了宗藩势力,明朝几乎没有其他的世袭贵族,而唯一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宗藩势力,在永乐之后,也被严格限制;
明朝90%的官僚来自科举取士,权力不具世袭性,哪怕后期如东林党之流有抱团趋势,也在强悍的皇权面前无力反击——魏忠贤能一举干翻势力遍布朝野的东林党,究其根本,也无非是天启帝站到了他的一边;
明朝严格限制外戚势力,整个明朝,都没出现值得一提的权势外戚;
而明朝的宦官集团,则彻底成为皇权的附庸,如刘瑾之流,皇权可以纵容他为恶,但一旦皇权对他关上大门,他们也根本无力挣扎……
一旦丧失了集团性的制衡,官制上的制衡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中国遂朝着“皇权专制”的道路上不断狂奔。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转变为极端“专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很早就进入了“平民社会”、以致“权力失衡”所造成的呢。
从这个层面说,中国社会因为“科举制”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性,也是中国政治专制化的“罪魁祸首”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真正摧毁隋文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的,很大程度上讲,正是隋文帝所推行的“科举制”。隋文帝玩的,乃是一出“左右互搏”。
而英国又为什么渐趋民主呢?从源头上讲,当然要说到“议会”这个特殊的机构。而“议会”最初为何能产生并立足呢?其根本原因,乃是世袭领主们为了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联合起来对抗王室的征税权。
因此,最初的议会,主要成员,乃是由封建土地贵族和宗教贵族组成,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增加对抗王权的力量,议会才吸纳了少量的骑士和平民。换句话说,议会之所以能形成和发展,乃是因为英国的结构是“等级社会”,其存在着一个跟王权既合作又斗争的世袭领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