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跌入低谷(第8/10页)
经历过街头战斗并且遭到惨败之后,希特勒眼下又在准备打一场法庭之战。希特勒似乎对危机情有独钟,每当被逼入困境,面临大敌时,往往能取得最佳反击效果。多年来,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据说无论是宽泛概念还是具体细节皆能过目不忘,了然于心,日益认为自己不可能有错。所有这些因素全都开始融入为一场法律(及政治)斗争而展开的思想过程中。这场斗争将把针对他的审判变成其意义超过司法审判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将成为一个平台,使他借机巩固自己的世界观,借机为自己企图推翻德国国家政府进行事后辩解,证明它合理无错。
为将要塞用作审判场所,典狱长迅速调集木匠和油漆工开始施工。推倒了原有间壁,设计出专供新闻记者和警察使用的房间,安装了一个较宽的木栏,将法庭上的旁听者同参与审判的有关人员隔离开来。在俯视要塞建筑和庭院的瞭望塔上,设有新的射击孔和机枪枪位。障碍物顶端安有带刺铁丝网,把要塞建筑同监狱医院隔离开来。运送建设器材的司机开始将监狱里的那条路称为“希特勒街”。黑姆里希写道:“要塞最终变成了军事意义上的要塞。”53
上述翻修改建项目还包括一个不同寻常的内容:莱波尔德心里明白,他可能需要为鲁登道夫将军留出一个专用空间。鲁登道夫先是被捕,并在暴动结束后凭借郑重的诺言得以释放。如果经审判获刑,就必须在监狱中服刑。但是即使他被判犯有叛国罪,包括检察官、法官和监狱官员在内,任何人也不敢把鲁登道夫当作凡夫俗子来对待。他必须享有更好的待遇。
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典狱长莱波尔德终于看到解决方案就在眼前:他要把自己那间宽敞的会议室腾出来供鲁登道夫使用。那间会议室设在办公大楼里,远离监狱里的乌合之众。随后工人们开始把会议室改建为专供将军使用的“两室牢房”,配备有必用家具。其中一间是客厅,供工作和接待客人使用;另一间是“卧室”,配有新近安装的拱门,上面吊着厚厚的门帘。莱波尔德甚至还专门安排一个监狱看守给鲁登道夫充当佣人,因为德国将军不能没有佣人。那位看守把自己最好的服装和漆皮皮鞋拿出来收拾整理一番,准备迎接终身可遇而不可求的光荣任务。54
在策划审判希特勒的背后,一个政治性的幕后故事正在渐次展开。希特勒及其同谋被控犯有叛国罪,他们蓄谋“用暴力手段改变宪法”,不仅想改变巴伐利亚宪法,更要改变德国宪法。55把他们放到全国范围内来衡量,他们触犯了1922年《共和国保护法》(the Law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public,此法是在外交部部长瓦尔特·拉特瑙遇刺后通过的)。按着严格的司法解释,对希特勒等人的审判应该在萨克森州莱比锡市新建的州法院举行。一开始希特勒本人也赞同这一审判地点,认为他在那里可以得到比较公平的审判,尤其是让他势不两立的敌手卡尔、洛索和塞瑟尔同他一样被控犯有叛国罪。他还认为,把审判地点移到莱比锡会使那些折磨他的人失去在巴伐利亚的影响力。但是巴伐利亚方面却先下手为强:司法部长弗朗茨·古特纳坚决不同意把被告转移到莱比锡市州法院候审,声称卡尔、洛索和塞瑟尔这三位巴伐利亚人在穿过萨克森时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最后巴伐利亚人胜出:他们把暴动、监禁和审判全都作为巴伐利亚本州事务进行处理。他们要在自己的人民法庭前面审判这些被指控的叛国者。人民法庭是在1918年至1919年血腥动乱时期成立的迅速判决、惩罚罪犯的特殊机构。人民法庭到这时本应解散,但是为了审判希特勒等人特地保留了下来。
在兰茨贝格监狱,正当施工人员还为新修的法庭墙壁粉刷什么样的绿色油漆而争执不下时,他们的工作突然被停了下来。上级部门的意见是兰茨贝格监狱太小,举行审判时容纳不下多名被告、众多律师和来自德国各地的庞大记者团。也许有的新闻记者还来自国外。当时已经做出决定要在慕尼黑审判希特勒。因此,莱波尔德匆匆赶回来,忙着扩建监狱。
说到希特勒本人的准备状态,这位自学成才者做了一件自从遇到人生第一次挫折以后就一直做的事情:阅读。1907年10月,18岁的希特勒在维也纳被美术学院拒之门外,求学未成。
“对于我的朋友来说,重要的是读书,永远是读书,”希特勒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库比泽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希特勒来到维也纳时带着满满四箱子书……我无法想象希特勒怎么会不读书。他的周围摆放着成堆的书籍。……每次出门,他经常在腋下夹着一本书……他宁肯抛弃大自然和开阔的天空,也不愿意把书抛弃……书就是他的整个世界。”56库比泽克曾经是希特勒在维也纳时的室友。他声称他的朋友希特勒读过德国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伟大经典作品,比如叔本华、尼采、歌德、席勒、瓦格纳、赫尔德、莱辛等人的作品,还读过各种德国英雄传奇故事和但丁的《神曲》57等作品。希特勒自称读过的书“数不胜数”,包括一家维也纳书店里的全部书籍,约500本。这为他的世界观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