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秋征(第7/8页)
王群却坚持着说:“不知怎的,对苏凤姣这个人,我总有点放心不下,她会不会是特务?”
徐翠未加可否地说:“这个要进一步了解一下。”
“对!一定要把她的政治面目搞清楚!”王群再三嘱咐说,“这里的秋征,只剩下最后的一仗了,问题不大。从现在起,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苏凤姣的问题上。其次,要把黄五生这种类型的基本群众——一些苦大仇深的苦主,一个一个地发动起来,这样,敌人就会完全孤立了,山里的土匪就会变成沙滩上的楼阁,很快就会倒下去的。”提到了黄五生,王群又想起了一件事,转过话头问道:“你找过苏瞎子吗?”
“没有,这次下来,只顾忙于秋征,他一分田也没有,所以没去找他。”徐翠随口解释着。
“一定要去找一找他。当然,不只他一人,类似这样的基本群众,都要发动起来。这是我们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抓好这一环,我看别的就好办了。”王群一再强调这点。
“好吧!我一定按你的意见办。”徐翠坚决地回答。
王群回头看看外面,院子里已倒下一大片房影,说明时候已经不早,他必须动身了。
徐翠忽又想起了落后地区马背山的问题,便问王群:“马背山的问题怎么办?据他们的农会主任讲,工作困难很多。”
王群想了一下说:“这样吧,暂时把它放下来,等别村都完成任务了,我们再和部队一起,集中优势兵力去突破它。”
徐翠点点头没有作声。临走,王群又不放心地说:“你千万不要轻易到马背山去啊!”徐翠犹豫不决地说:“是。”
农会里的灯,一夜没熄,徐翠和莫威等一些村干部、评议委员,还有几个专门请来的抄写员,一直忙到东方发亮,大家才轻松愉快地舒了一口气。
黄干带领着一队民兵,整夜地放哨、巡查,东方微微泛白的时候,就挨门挨户地叫人准备送粮了。
早上,冷风扑面,不少人已经穿上了夹衣。农会门口,围满了一大片人,看着墙上刚刚贴出来的秋征榜,上面逐户地写着负担粮数。根据国家税率计算的结果:莫贵与黄维心负担了四万斤,五户小地主负担一万二千斤,其余的户,总共负担一万六千斤,全村超过上级分配任务二万八千斤。
人们边看边谈:“这才叫‘合理负担’哩!”
农会门口的大坪子里,放满了箩筐,一行一行地,一直从坪子上排列到田里。挑箩筐的人,有男的女的,有十五六岁的姑娘,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他们都是天一亮就吃完了饭,从各个自然村来到这里。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农会说声走,他们就会像潮水似的涌向地主家里。
莫威拿着一本交粮的册子,站在坪子的高处高声喊道:“莫家山群众编为第一队,去挑莫贵的;巢山村编为第二队,黄山村编为第三队,都去挑黄维心的。今天先把地主应交的粮挑完,明天再送我们自己的。民兵除留黎保看家外,其余的都要带好枪支弹药,由黄干带队,护送公粮。”
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涌进了村子,像一支不可阻挡的大军。
地主黄维心的门口,摆着两张桌子,挂上两把大秤。人们川流不息地进进出出,热闹非常。
陈玉芬失魂落魄地跑来跑去。一会看看秤,一会又跑到谷仓里看看,眼见一担一担黄澄澄的谷子,像流水一样挑了出去,心里一阵阵的疼痛。
不过两小时的工夫,送粮的队伍开始浩浩荡荡地往圩上进发了。
还没到十二点,送公粮的队伍就到了圩上。莫威一看,只见人山人海,送公粮的队伍从粮仓的院子里,一直排列到街的尽头。他不由地皱起眉头,心中暗想:这下糟了,看样子,至少得等到下午四点钟才能过秤;这样,非要天黑到家不可。要是万一碰上土匪……他想到这里,就回头对刚跑上来的黄干说:“这么多人,你看怎么办?”
黄干答道:“这有什么难办?徐翠同志说了,我们路远,应该优先过秤,不能摸黑回去。我们把公粮挑到前面去吧。”
莫威望一望早已把路堵死的送粮队伍说:“你看,人家都排好了队,已经等了很久,我们要是挤上去,人家没意见吗?我看这样吧,徐翠托我带一封信给石屏,我先去找她。你在这里等一等,看看过秤的速度怎样,如果不太慢,我们就等着;如果真的要等到天黑,你就找黄石说一说,请他向群众解释一下,让我们先过秤。”
“黄石要是不同意呢?”
“不同意就等着吧,那有什么办法!”莫威无可奈何地望着长长的队伍,叹气地说。